张季萍河北省广平县第二中学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实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同兴趣一样,是人们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的个性倾向,也是推动人们去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内在驱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学科如果没有情感,就不可能积极地参与学习,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高”、“个性及全面的发展”都将成为泡影。因此,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越来越显得重要了。情感教育能使教师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让师生情感产生强烈共鸣,达到情感的和谐交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语文教学不能像思想政治课那样直接地向学生讲述道理、灌输观点,而只能通过精辟的阐述、深邃的意境、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形象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语文课本中精选出的诗情画意的散文,情景交融的诗歌,引人入胜的小说等,无不倾注了作者真挚的情感。不管是优美动人的自然景观,还是赏心悦目的花鸟草虫;也不管是栩栩如生的人物,还是跌宕起伏的情节,都能使学生受到较强的感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文学作品情感教育的特有功能,以促进学生情感的真切体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结合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以读激情法
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把课本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这是对文字的再创造。充满情感的朗读,有时使人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有时能催人泪下,荡气回肠。在语文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有效地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先讲讲有关周总理的动人事迹,然后放录音或教师有声有色、充满感情地范读,就会一下子触动学生的心灵,燃起学生心中的情感火花,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诗人创造的意境中。接着指导学生朗读,做到感情真挚酣畅,声调抑扬顿挫,这样,学生学得仔细认真,读得有滋有味,情真意切。于是,在这深情的“呼唤”、热切的“寻找”中,周总理那种为革命不辞辛苦、鞠躬尽瘁的伟大品格和崇高精神,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感情的洪流也随之喷发升华。
二形象感染法
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为读者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读者会从这些人物身上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引起读者憎恶、同情等情感的变化,获得心理上的内在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人物形象的生动性来感染学生。
如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小说以红军长征过草地为背景,截取了一个非常感人的场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尤其是那位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保存下七根火柴,然后手指红军前进的方向,向战友告别。瞬间的形象犹如一座屹立在茫茫草原上的雕像。这情景,将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崇高的革命信念和光辉的革命品格,心中油然而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热爱之情。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热爱新生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三由景入境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正确把握作者创作的情感,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对作品绘声绘色地渲染,使描写的景象立体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受到熏陶和感染。
《听潮》这篇散文,作者鲁彦善于驾驭语言,用文字塑造各种声响,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大海变幻莫测的图景。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按要求朗读,并字斟句酌地分析每一个场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和作者一道去领略大海落潮时的幽静、和平、愉悦的神秘和涨潮时那种声势浩大,如万马奔腾、千军混战的雄伟壮阔,体会到作者那种热爱生活、追求战斗的愿望。自然地进入到“景美,情更美”的艺术境界中,受到优美意境的陶冶。
四彼此联想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在联想中想象,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得到情感的熏染。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有一段描写松骨峰战斗的文字,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文中“抱、掐、摁、衔、扣”等一连串的动作去叩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好似看到志愿军战士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壮烈场面,此时,教师及时点拨,便于学生联想到用青春和鲜血谱写新中国历史的无数革命先烈,于是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方志敏......无数英雄人物在学生心中闪光,激动、敬佩的感情在心中澎湃。
以上四种方法,是本人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一点体会。
我认为,实施这种方法最基本的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把作品中的情感通过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有效地实施各种方法,使学生进入情感世界,获得情感上的感染和陶冶,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自由、充分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不仅从知识获得上得到满足,在情感上更能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教育中,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教会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大自然;教会他们对社会具有责任感、自豪感和对物质环境的创造感和幸福感。由此就能使他们体察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新时期,我们更应该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