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初探

杨艳

杨艳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面对高职服装设计教学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应建立新型教学理念,修订现有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断优化和完善服装专业的课程建设体系,使我国的服装设计教学形成本国特色,使学生掌握新技术的应用手段,具有设计的整体意识,从

而培养艺术与技术有机融合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服装设计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8-0086-02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高职的服装设计专业与课程设置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模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装专业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推动了中国服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市场来配置人才资源已是必然趋势,消费者对服装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及服装流行周期的缩短,以及企业岗位群对服装从业者的行业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培养具有市场学理论、服装专业技能、工程学知识和艺术设计素质的新型服装人才将是当务之急。

一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专业培养方向存在弊端,不适应当今服装行业需求

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中专学校或地方大学改建的,培养目标基本上套用普通高校的相应专业,专业定位不够准确,而是为了迎合家长和学生的意愿设置一些服装设计师、服装打板师等热门岗位,限定了学生的择业和就业范围。现行服装行业要求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型人才,更需要集理论修养与专业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面对这种现状,从事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学校就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培养目标,为学生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培养方案,培养实用型人才。

2.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课程设置欠佳

我国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在培养模式上沿袭普通高校相应专业,缺乏高职特色。教学模式单一,主要以课堂说教式为主,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专业意识过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环节脱节,在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上力度不够,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甚至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在课程体系方面与人才培养定位偏离,教学计划的重心向理论教学偏移。

专业课程设置太多,我们首先来看看全国高校服装设计专用协作组确定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大纲的核心课程:除了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图案设计、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童装设计、、设计构成、服装CAD、时装画技法等,还要学习服装生产管理、服装质量检测、服装立体裁剪、电脑美术设计、服装市场营销、服装面料设计等诸多课程,每门课都蜻蜓点水式地学一点,走马观花。从课程设计上来说,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横跨经济、管理、营销、技术四大领域。短短的大学三年,能精通其中一域就已不易,即使有学生苦读三年,成绩优秀,虽各领域均有涉猎,却无特点,这种人充其量可称为通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3.毕业生就业方向模糊

通过几年在教学一线的亲身经历,以及单位对本校服装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对择业单位的选择,对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都显得茫然和不自信。由于不能准确定位应聘的职业与岗位,因此泛泛的简历不能吸引用人企业,应届毕业生往往失去面试的机会。另一方面,即使获得面试机会,由于不了解本行业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对于企业提供的职位缺乏工作方法、经验和热情,使他们也很难应聘成功。多数学生毕业之后走向社会时会发现自己的所学与社会需求有隔阂、有差距,进入择业单位后还需在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重新学习一段时间才能走上工作岗位,这对择业学生的自信心是一种打击,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极少有人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所以很多单位在招聘牌上标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者优先”的条款,单单这一条就会把很多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

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教育部《大力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所以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熟悉国内服装市场、具备创新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将艺术与技术有机融合的现代服装设计人才。高职服装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应强化为企业生产服务的应用性意识,对培养目标和规格重新定位,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人才是为社会需求而培养的,面对这种尴尬的就业局面,教育者应瞄准企业需求,创新教育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做到企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打破让企业被动接受学校培养人才的单一局面。

三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总之,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上,要紧紧围绕“以职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组织和重构课程内容”这一理念,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紧随高层次企业的用工实际,使之既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又融合了对实用型高新技术的掌握,做到实际、实用、实效。这样的安排具有很强的驱动性,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授课的质量,也激发出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

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科学合理地配置课程

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及时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管理和修订,经常到先进服装企业实地考察职业岗位的要求,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保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先进性;其次,培养目标方向明确,课程设置上强调实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渗透性,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等课程,基础理论课的设置应以够用为度。同时,抓好专业教学的两个方面:一是主干专业课程,包括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生产与管理等;二是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技能主要包括设计、结构、工艺、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与操作技能、绘制与修改服装生产图的技能、服装市场管理技能等。课程设置中,要根据专业特点和服装企业的要求进行配比,突出实战性教学环节,改变以往的课程配置面面俱到,课时平均的局面。课程设置要立足现实,突出应用性。

2.精选教学内容

服装专业的教材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对于偏离现有生产实际,不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教学内容,必须适时地进行修订,做到推陈出新、跟踪前沿,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实用,使理论与实践在教材中有机结合。为适应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快的特点,专业教学内容必须广泛取材于专业前沿知识,力图以最新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学生。要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对国际、国内市场的考察和调研,及时收集与行业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资料和知识,猎取专业杂志、信息网络等传媒的最新报道,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编写教材、参考书和教案,以最大的信息量和最快的速度传授给学生。教师应轮流到先进企业顶岗工作,切身体会教给学生的知识是否有用,也使教师熟悉企业的工艺流程,并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及管理技术,经过实践总结、升华,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写入教案,引入课堂,传授给学生。“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教材建设,重点建设好3000种左右国家规划教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3.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在校期间就能够了解服装企业生产一线的最新情况。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五结语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应该不断更新、发展和完善。面对国内外服装行业需求的新形势,以及服装设计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应该大胆改革、创新思路,及时调整方向,使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专业也能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创造出服装行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徐青青.对我国服装本科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2000

[2]牛志民.高等教学管理研究与探索[C].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2001

[3]邹奉元、赵卫国.坚持三个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

[4]陈林.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4

[5]毕冬梅.浅析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