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潜能生的转化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2

浅谈潜能生的转化教育

李振华董秀峰

内蒙古达拉特旗第十中学李振华董秀峰

摘要:在中等职业教育的中专、技校以及职业高中里,都普遍存在着所谓的“学困生”(即我们所说的潜能生)。分析其成因,探讨如何面对并使他们得以从根本转化。

关键词:转化后进生

无论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还是幼儿园中的学前班,甚至在高中阶段,特别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中专、技校以及职业高中里,都普遍存在着所谓的“学困生”(即我们所说的潜能生)。因而学困生的转化教育一直是长期的话题。所谓的学困生到底“困”在哪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怎样做好学困生的转变工作?本文就此作一些浅显的探索。

所谓的学困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后进生,其表现一种为学习成绩差,一种为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在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各个学习阶段中,不容忽视的是,优生毕竟只是少数,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而面对全体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面向学困生,特别是能否正确面对学困生。大量的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许多在校的优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一定工作就一定很出色,而有一些所谓在校时的差生,倒还表现出了惊人的创造性。在探究所谓“学困生”之所以“差”的原因时,人们普遍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到了高年级时常常会有道德修养差,甚至品行恶劣的评价。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认为,客观的原因是小学生入学时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致。而有些人为的因素是:幼儿时期和入学前期的习惯初步形成(诸如孩子的正确的生活、兴趣、爱好、语言、吃苦耐劳等习惯,家长们是否注意发现和着意培养);入学以后,或者由于犯有某个缺点遭到老师严厉责问而自我调节能力差产生厌烦情绪;或者由于老师的误会蒙受过“不白之冤”产生心理失衡而自暴自弃和逆反;或者由于家庭的负担或面对社会阴暗面时缺少应有的引导而形成不良习惯;或者在一次次遭受挫折而屡屡扑灭他们本已脆弱的自信心;或者面对应接不暇的许许多多答错的试题,常常不能兴高采烈进而使那本就可怜的一点点成就感丧失殆尽;或者青春期的到来而导致的心理及生理上的忧虑和亢奋甚至某种自恋乃至失恋而不能自理和自拔;或者面对人世间的灯红酒绿和某些人的奢侈糜烂的诱惑而没有正确的审美意识进而盲目的效仿等等。这些正是由家庭、社会以及我们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地制造出来的厌学的,自信心、成就感起不来的学困生;我们又将如何对待?

首先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教师从事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教书育人”。这一点不应该单纯的理解为“教书以育人”,更应该施行成“育人而教书”。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呢?我们的教师还有什么作用而言呢?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有“人生万等,等等不一”的说法,才会有“有教无类”的气度和“因材施教”的高见。“一花独放”必然会带来“独木难支”的后果,而“五指并拢”才能形成“重拳出击”的震撼。因而我们面对着相对多数的学困生,或者说面对职业教育中占绝对多数的所谓学困生;我们更应该是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变疏远为接近。如果对于人的终生教育而言,我们现在所做的还真正是基础教育而已,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二是我们应当“走进学困生,发现闪光点”。在学校的班级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容易被老师关注的往往是优生的优点,同时,差生的缺点却常常被老师发现。按照常理讲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即积极因素)和缺点(即消极因素)两个方面;只是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容易被老师关注,而对差生则易于发现缺点,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的进步。其实,与那些优生相比,学困生更需要理解和鼓励,需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肯定他们的成就感;更需要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更需要及时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三是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打造成就感”。在整个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困生,特别应当纵向地看待他们,相信他们的今天比昨天好,即是不然,也应该相信他们的明天会比今天好。为了这一点,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来,让他们体会到获得成就的快乐。因为自信心和成就感比知识更为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每个学生经历一次次挫折和失败都是很痛苦的。这些痛苦会使他们失去自信、忘记成功;甚至会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阴影,影响他们的成年生活。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的表现往往就是成就下滑,没有了自信心而产生厌学情绪,慢慢地成为上课时的“睡觉族”或者“游戏族”;没有了成就感而产生自暴自弃甚至逆反心理,逐渐成为课堂上的“捣乱族”甚至是“逃课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立刻停止对学生的批评、挖苦和苛责。否则无异于迫害!如果这样,无论我们多么爱学生,都换不来学生的“觉悟”。

所谓的“觉悟”就是自信心,而自信心出自学生实实在在的成功感受;但是“成功感受”很难通过高高在上的表扬使学生获得的。如果学生已经处于悲观厌学的状态,这时的他们好比掉进一个坑里,他已经非常困难了,我们站在坑上表扬是没有用的。我们也要跳进坑里去,即是说学会理解学生的困难和痛苦,要找到和他们的“共同语言”和“共同体验”;才能真正找到帮助他们的有效办法,否则学生是很难从坑里上来的。“成功感受”是学生自身的真切体验,没有人能代替。为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转变学困生的根本手段就是为他们创造条件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和成就感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成就感就没有自信心,深刻的成就感能打造长久的自信心。所以即使学生在遭遇失败时我们也要对学生予以支持与关注,这比我们的表扬更有用,更可靠。我们应该记得:“成就感”是“自信心”的基础,“自信心”是“成就感”的阶梯。

教育体制的改革必然要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模式必然会向中国的教育提出符合其发展规律的要求;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通过职业教育而走向社会。就目前而言,在学困生云集的职业教育领域里,我们只能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地做好潜能生的工作,像春雨育新苗那样“润物细无声”;为职业教育事业拓开一片发展的空间,让那些曾经失落的孩子们实现自己美好的梦想,托起祖国建设的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如何转化后进生》,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2】、魏书生的差生转化奇招,《四川教育》1996年04期

【3】、《好老师转化后进生的36记》,张德友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