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职业教育看我国企业培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从德国职业教育看我国企业培训

秦艺

[摘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备受推崇,分析其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对推进我国企业投身职业教育,拓展企业培训思路和探索企业培训实践均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企业培训

导言

我国政府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目前由于企业对投入产出收益的不确定性和难预测性,导致企业投身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大,找到合理的介入路径,既是我国职业教育新的发展之路,也是探索企业培训改革的有效尝试。

一、培训与教育

1.企业培训不同于学校教育,二者在转化知识、培养人才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

作为赢利机构,关注所培养的人才能否为企业赢利做贡献,因而企业培训的首要任务是满足经济目标;学校作为公益机构,注重所培育的人才是否拥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达成教育目标。通常意义上理解的企业培训就是指企业对员工的培养和训练,侧重于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表现,增强员工的工作技能,是以人力资本增值为目标,以企业绩效提升为导向的。在企业进行策划、实施及评估培训的过程中,有的企业从竞争优势理论出发,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按照竞争优势的理论逻辑,谁获取并掌控了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基础资源,谁就拥有了战胜对手的绝对竞争优势,而培训这种资本投资恰恰可以通过改善员工的态度表现和知识技能来提高人力资本的附加值,并最终带动企业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还有些企业在策划培训之初,着眼于风险规避,为了储备人才、激励员工和完善企业文化等目的。依照风险规避理论,企业如果能够给员工带去发展和上升空间,就会有效减少企业的员工流失率,并可以同时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和依赖感,培训本身作为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在保留员工、回报员工及传递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相关政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企业培训离不开学校教育,尤其是作为一种特殊教育类型的职业教育

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人才,为企业输送人才的主要实现途径。传统的学校教育定位于学校,而职业教育则不同,它不仅要遵循普通教育所尊崇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更要遵循职业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因此实现跨越学校这一定位定界的思考是新时代下对职业教育发展新的探索思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和改革进程当中,企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职业教育系统当中,并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可以通过研究西方国家推进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成功做法,解读其背后的思路和实质,从而找到有效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不同国家的企业对本国职业教育投入的不同行为和效果与企业所在的国家制度、所处的经济环境、所从事的经营活动和经营理念,以及所面临的教育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根据国际劳工组织专家V.Gasskov的研究,企业投入国家职业教育的类型主要有五类:1.企业没有法定义务;2.企业自愿承担;3.基于行业协议,劳资双方共建职教基金;4.政府靠减税等政策支持;5.政府强制。纵观多年来各国政府逐步增强企业对职教的投入政策和成效分析,放任模式似乎存在着自由市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失效现象,税收优惠政策似乎没有起到预想的激励效果,而政府的直接干预和强制似乎也是收效甚微,甚至遭到了企业的抵制。而在德国,企业自愿承担职业教育的培训任务,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成为了该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从国际公认生产品质完美的产品的高水准技术工人就可见一斑,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分析备受推崇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简称,是一种岗位相关的企业实践培训和部分时间进行学校理论教育为补充,以企业培训为主体的培训形式。首先,根据德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培训企业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培养质量标准,通过国家工商行业协会资格审查的企业才有资格承担职业教育的培训任务。具体来看,培训企业应满足以下条件:具备所培训职业的培训条件、设备设施、场地、人数比例、总体培训计划、框架设计,还有企业生产经营类型与培训职业的相互匹配。其次,德国培训企业对培训师资有较高的标准和要求,不仅在品格和专业方面达标,还要接受过教育学或教学法的进修,并接受过相同职业的培训。大约四分之三的职业教育培训师来自企业,绝大多数培训企业都有一批专业水平高、操作技能强、熟悉市场、经验丰富的优秀培训师队伍。再次,在培训方式和内容方面,除了基础教育部分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训练和生产实习阶段均在企业完成,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的时间为4:1;在培训内容上,除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适应企业发展和需要,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条理性、逻辑性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最后,德国的职业教育招生和费用支出方面,每年的招生计划都由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计划、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等因素来制定,其培训费和学徒津贴主要依赖企业的资助,国家只是起到协助支持作用。职业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和社会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社会的生产组织方式、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以及人们的职业教育价值观都有所不同。分析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对推进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拓展企业培训思路和实践的探索具有现实意义。

三、我国企业培训在发展变革中的相关问题

1.更新企业培训观念

由于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探索实践时间较短,远未形成稳定成熟的运行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阶段还只是停留在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设备设施、实训指导或其他服务上,企业没有参与热情,没有将企业自身作为职业教育的获益方,更没有将参与职业教育作为企业培训的延伸或是组成部分。德国“双元制”下的企业培训,其优势是可以实现企业、政府和学徒的利益共赢。因此,在推进我国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企业培训中,要树立新的培训观:不仅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扩大知名度,更有利于为企业培养和储备所需人才。

2.找到其他实施途径

在构建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中,成人教育本身的内涵和外延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企业教育培训的实现方式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和经济环境进行探索和尝试,比如进行校企合作,开办企业大学,参与社会培训等。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成功介入企业培训的基础,企业可以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优势开启企业培训之门,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企业大学被认为是当前最为完善和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实现手段,是突破传统培训和传统大学边界而建立起来的制度化学习机制。为了保证企业大学的教育质量,相关部门首先对企业的办学资格进行严格的把控和审查,其次要对企业大学开设的课程体系、师资水平、组织管理等诸方面进行实时追踪和评估,最后还要适时挖掘、整合内外资源,寻求多方合作与支持。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大范围流动,新劳动力的出现,使得社会培训被广泛关注,虽然社会培训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职能部门的配合,但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仍是其顺利发展、不断扩大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3.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以需求为导向的功利性组织,而教育是以服务为导向和宗旨,关注人本,以人的全能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的学习模式,鼓励企业投身教育,是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实施路径。在德国的教育企业有这样一种理念“为德国人培养人就是为我培养人”,在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资格审查和筛选,有实力的企业才有幸成为德国的教育企业,一旦成为了教育企业就要承担起社会公益责任,出资、出力、出人来培养人才,但培养的人才将来可能为其他企业所用,而不需要支付培训费用,这就是德国教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我国在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大力宣传和强化企业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观,让企业深切意识到投身职业教育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注:

[1]程博.浅谈现代化企业的培训[J].企业管理,2008(6).

[2]王琴.我国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职教论坛,2010(4).

[3]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J].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王运宏,易志勇.谈德国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0(4).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MBA教育学院

邮编: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