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与探究

/ 1

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与探究

郑永杰

郑永杰(潍坊市经济学校山东潍坊262200)

一、学习情境创设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为此它强调课堂教学应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建构主义还提出,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其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境中再运用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更为有效。因此,现代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与实践

1.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沏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指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通过沏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掌握。总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结构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把学习过程还原为他们自身的活动过程,引导他们在自主、积极的化学活动中更好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素质,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3.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4.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很多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问题]谁是纵火犯?[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么达到草料的着火点的呢?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三、实践后的反思与认识

1.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情境教学,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的内在动力。求知欲越强,学习的自觉性越强。教学过程是教师导、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既受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也受学生主体作用的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熟悉的东西感受是具体的、容易的,学生陌生的东西感受则是很抽象的、难的,因此,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熟悉的东西创设各种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