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15004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318-02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护理
消化性溃疡指胃肠道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而造成的慢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GU好发部位是胃角和胃窦小弯,DU好发部位是十二指肠球部前壁。临床上DU较GU多见,两者之比约为(2~3):1。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中年最常见,DU好发于青壮年,GU的发病年龄一般较DU约迟10年。男性发病率远远高于女性。全世界约有10%的人患过此病。秋冬和冬春之交是本病的好发季节。
1临床表现
我院自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收治患者68例,男42例,女28例,年龄30~78岁,病程15天~36天。胃溃疡52例,十二指肠溃疡10例,复合性溃疡6例。合并疾病有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脑梗死、脑动脉硬化等。并发症有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贫血等。
2护理
2.1指导休息与活动溃疡缓解期可适当活动,注意规律生活,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溃疡活动期病人或症状较重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应卧床休息1~2周。
2.2饮食护理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非刺激性食物,禁辛辣刺激油炸食物,以免加重对胃黏膜的损伤。
2.2.1选择食物①宜选用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利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提高抵抗力。②牛奶、豆浆宜安排在两餐之间饮用。牛奶、豆浆含钙和蛋白较高,会刺激胃酸分泌,不宜多饮。③适量摄取脂肪:脂肪到达十二指肠时虽能刺激小肠黏膜分泌肠抑胃液素,抑制胃酸分泌,但同时又可引起胃排空延缓,胃窦扩张,致胃酸分泌增多,故应少吃红烧肉、猪蹄等高脂饮食。
2.2.2急性活动期应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可每天5~6餐,以脱脂牛奶、稀饭、面条等偏碱性食物为宜。少食多餐可中和胃酸,减少胃的饥饿性蠕动,同时可避免过饱所引起的胃窦部扩张增加促胃液素的分泌。
2.2.3饮食禁忌忌食辛辣、生冷、粗糙、油炸等对胃黏膜有较强机械刺激的食物及浓茶、浓咖啡、浓醋等刺激性饮料。戒烟酒。
2.2.4营养监测定期测量体重、监测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
2.3观察病情观察病人腹痛特点,包括腹痛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与饮食的关系,有无放射痛、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等。同时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及量的变化。
2.4对症护理
2.4.1缓解腹痛方法:DU病人常有空腹痛或午夜痛,指导病人随身带碱性食物(如苏打饼干等),在疼痛前或疼痛时进食,或服用制酸剂。也可采用局部热敷或针灸止痛。
2.4.2并发症护理:①急性穿孔和瘢痕性幽门梗阻时,应立即遵医嘱做好手术准备,行外科手术治疗。②亚急性和慢性穿孔时,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指导病人按时服药。③幽门梗阻时,做好呕吐物的观察与处理,指导病人禁饮水,行胃肠减压,保持口腔清洁,遵医嘱静脉补充液体,并做好抗生素的用药护理。幽门梗阻的病人不宜用抗胆碱能、解痉药,因为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胃肠运动,加重梗阻症状。
2.5心理护理
消化性溃疡的病人往往因疼痛刺激或并发出血,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加重胃十二指肠黏膜下血液循环障碍,加重溃疡。故应多与病人交谈,使病人了解本病的诱发因素、疾病过程和治疗效果,增强病人治疗信心,克服紧张、焦虑心理。
2.6健康教育
2.6.1知识宣传向病人介绍本病基本知识,使其主动避免病因或诱因,如注意个人卫生,餐前便后洗手,避免Hp通过粪-口或口-口传播。尽量不用NSAID,合理饮食,保持良好心态等。使病人高度重视本病,但又不过分紧张,能主动配合治疗护理。让病人了解本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知识和识别方法,能进行自我检测,发现疼痛规律改变、黑便、腹胀明显加重等异常情况,能及时就诊。
2.6.2生活护理规律生活,指导病人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情绪稳定,避免劳累,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6.3治疗指导指导病人遵医嘱按时、正确服用药物,介绍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慎用NSAID等对胃肠刺激较大的药物。
2.6.4定期复查指导病人养成定期复查的习惯,尤其是年龄偏大的胃溃疡病人,更应严密复查。定期做胃镜和大便隐血试验,留意腹痛规律,警惕癌变。
3.讨论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是黏膜侵袭因素和防御因素失衡的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服用NSAID是已知的主要病因。GU好发部位是胃角和胃窦小弯,DU好发部位是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本病临床表现主要是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疼痛。胃镜检查是确诊的依据。主要治疗是降低胃内酸度药物、保护胃黏膜药物、三联疗法。护理重点是饮食、用药护理及并发症护理。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