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素质“隐形课程”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19
/ 2

身体素质“隐形课程”的应用

颜宗云

颜宗云(云南省永善县第一中学)

摘要:通过对系列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本文认为:身体素质“隐形课程”符合学生的身心要求和教育测量学要求,操作性强,便于推广,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身体练习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身体素质课程隐形课程评价

0引言

身体素质“隐形课程”就是打破以课堂、教材、教师构成的课堂框架,换言之,“隐形课程”是一门没有固定课堂(或场地)、教材、任课教师的课程,也不进行专门授课,学生自行进行学习或练习。只制定相应的考试标准,定期进行考核,以便在宏观上实施控制,使被控制者向预定的目标发展[1]。

为了调动学生身体素质练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动机,本文设计了系列实验,以研究身体素质“隐形课程”在激发学生身体练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应用。

1对象与方法

本次实验以永善县第一中学高一117班、118班、119班、120班、121班、122班共3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10人,女生150人。研究时间为2004年2月至2004年6月,同时还统计了高二年级六个班几个重点项目(100m、1000m[男]、800m[女]、跳远、铅球、引体向上)的达标成绩,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次实验在文献资料及调查访问的基础上,主要进行教学实验。实验操作程序为:按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开设身体素质“隐形课程”,定期进行考核。对照组只定期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两组完全相同,然后检验两组学生其达标成绩的差异性。

2结果和讨论

2.1确定身体素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根据文献资料[2,3],确定100m、400m、800m(女生)、1000m(男生)、立定跳远、原地推铅球(男5kg、女4kg),男女各5项身体素质为研究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研究指标的全部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经聚类(r≥0.7时)共选出男生:100m、立定跳远、原地推铝球(5kg)、1000m、女生:100m、立地跳远、原地推铅球(4kg)、800m各4个项目作为评价指标。

身体素质“隐形课程”是打破传统的体育上课框架,因此成绩的评定必须摆脱传统的绝对标准评价模式,应重视学生努力的程序,进步的幅度,提高的难度等因素。但是身体素质的评价是一项很复杂的评价过程,在实践中也发现,如单纯只依据进步幅度定成绩,一方面评价的结果不能真正反应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另一方面难以避免学生在开始测试时(第一轮测试),留有很大余地,以使结束时能取得较大幅度的进步值,从而获得最好的评价成绩。

因此,基于上述成绩评定的认识和实践的反馈,本实验确立的评价思想为:采用社会参照标准和个人参照标准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即某一单项身体素质成绩为:

基础分乘以40%+进步分(I)×30%+进步分(II)×30%。

基础分:采用社会参照标准,即每个个体均采用相同的评分标准,由第一轮测试得出。进步分(I):采用个人参照标准,根据第二轮测试结果和第一轮测试结果的进度幅度得出。进步分(II):采用个人参照标准。根据第三轮测试结果和第二轮测试结果的进步幅度得出。身体素质共分三轮进行测试。第一轮为三月份,第二轮为四月份,第三轮为五月份。

2.2身体素质基础分、进步分评价常模的建立

2.2.1建立身体素质基础分常模所谓基础分即学生在第一轮测试时各项身体素质起始水平的评价结果,以此来衡量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状况,并作为计算进步分(I)的基础点即原始依据。本实验通过对高一年级6个教学班共360人的各项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制定出“男、女生身体素质基础分评价常模”即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高一年级评分表(评分表略)。

2.2.2建立身体素质进度幅度和难度评价常模体育运动成绩一般通过锻炼,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当成绩到达一定程度时,提高的难度就越大。例如:100m跑、从13.85提高到13.35和从12.85提高到12.35,尽管都进步了0.5s,显然两者的难度是不相等的。又如立定跳运,从2.36m提高到2.46m和从2.56m提高到2.66m,尽管都提高了10cm,但两者的难度也是不相等的。因此,在考虑进度幅度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成绩提高的难度。

2.3身体素质“隐形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练习动机的影响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没有学习的动机,就无法对某事物产生爱好和兴趣[4]。本实验根据教育心理学和测量学的要求,设计态度和兴趣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在320份有效问卷中(实验组162份、对照份158份)可以发现:从一般动机来看,实验组96.8%的人喜欢体育运动;对照组97.1%的人喜欢体育运动。从专门动机看,实验组69%的人喜欢球类运动;对照组70%的人喜欢球类运动。因此,可以认为两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以及对各运动项目的兴趣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然后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发现平均成绩都非常接近,也没有明显的差异。

然而,在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练习内容的问卷调查中却发现,实验组每周有90.2%的人每周利用1次以上的时间进行与身体素质考核内容相关的素质练习,有60%的人每周进行3次以上的身体素质练习;对照组则只有40%的人每周利用1次以上的时间进行一般身体素质练习,60%的人课外活动内容是球类项目。由此可见,对照组的学生往往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选择活动内容;而实验组的学生绝大多数每周除了进行其它活动项目练习外,还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身体素质练习,这似乎难以理解。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对选择题“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身体素质练习的目的是什么?”实验组70%的学生选择了“为了获得高分”。由此表明身体素质其本身的内容对学生并不具有吸引力,不能产生直接兴趣,但相当部分学生对评价结果发生兴趣,即产生间接兴趣,因而支配着自己去坚持锻炼,以便通过多次练习提高成绩,得到好的评价效果。因此这表明“隐形课程”已发挥了它预期的作用。

2.4实验组和对照组练习效果的比较身体素质练习所产生的效果是衡量设立“隐形课程”成败的标志。本实验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试发现:实验组男生实验后各项身体素质均大幅度提高,并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女生除100m外,其余三项素质增长幅度也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对照组的各项身体素质都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明显不如实验组明显,如将实验组和对照组作进一步的比较分析,还可以发现:实验前两组学生各项素质指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实验后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实验组男、女生各项素质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3结论

3.1设立自体素质“隐形课程”有利于调动学生身体素质练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能力,促进其它运动项目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

3.2在身体素质“隐形课程”成绩的评价中,应突出进步因素,提高难度,兼顾起点成绩,采用基础分和进步分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

3.3基础分和进步分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其评价方法具有普遍意义。

身体素质“隐形课程”是一种无形的教学手段,通过实践证明具有显著的效果,把这种无形的课程成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能全面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武云化.体育科研实践与理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徐英超.体育统计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4]刘芳等.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及策略.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