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程程辽宁省锦州市京剧团
摘要:京剧是对我国艺术文化的真实写照,而旦角中的青衣艺术是我国京剧艺术的关键性组成元素。京剧青衣艺术文化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对派系唱法的继承以及创新,是新时期呈现京剧青衣价值的关键点。因此,本文从不同方面入手,客观分析了京剧青衣“张派”对“梅派”唱法上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京剧青衣“张派”“梅派”唱法继承创新分析
随着时代不断演变,我国京剧青衣在唱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梅兰芳创立的“梅派”唱法,促使我国京剧青衣唱法日渐成熟。“张派”是张君秋所创立的,在继承“梅派”唱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为京剧青衣艺术文化发展融入了全新的元素,极大地推动了新时期我国京剧事业动态发展。
一、京剧青衣及“梅派”唱法
1、京剧青衣
京剧被称之为“国粹”,在北京形成,至今已有不止两百年的历史。京剧角色行当划分要求非常高,现以“生、旦、净、丑”为主,旦角中的正旦被称之为青衣。同时,京剧的表演艺术体现在“唱、念、做、打”四个方面,而“唱”是京剧青衣的关键点,也就是所谓的青衣唱法。一般来说,在京剧中,青年、中年妇女是主要的扮演对象,文静、端庄,表演动作幅度并不大,行为较为稳重。过去京剧中青衣这一角色大都是男性扮演的,常借助假声来唱。京剧青衣唱法要求较高,韵味要浓,性格要鲜明,其中念白以韵白居多,青衣演唱任务繁杂化。
2、京剧青衣“梅派”唱法
在众多京剧艺术流派中,“梅派”有着较高的影响力,为梅兰芳所创。“梅派”
属于京剧青衣唱法规范方面的代表者、捍卫者。在京剧老生谭鑫培之前,京剧青衣唱法和老生行当有着某种联系,这是因为在京剧行当中,老生行当是最早形成的一种唱腔以及唱法。继青衣名家陈德霖、胡喜禄等之后,王瑶卿打破了老派青衣的传统唱法,演唱风格以“刚健、明畅”为主,无形中京剧青衣行当的地位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京剧青衣唱法发展。随后,梅兰芳便成为京剧青衣唱法方面的杰出代表者,广泛借鉴青衣前辈唱法精髓,创立了“梅派”。梅兰芳在借鉴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传统文化元素,对传统京剧青衣唱法进行了创新,发声、气息、语言等方面都有极大地变化。
二、京剧青衣“张派”对“梅派”唱法上的继承与创新
1、京剧青衣“张派”对“梅派”唱法上的继承
在“梅派”之后,京剧青衣“张派”是极具影响力的青衣流派,张君秋是其创始人,得到过多位青衣名家指点,比如,梅兰芳、尚小云。其擅长吸收、融合不同青衣流派的精髓,注重对前辈青衣唱法精华的继承以及发展,再从不同方面入手,创新京剧青衣唱法,使其更具特色。在唱法方面,“张派”继承了“梅派”的唱法,主要体现在审美原则、具体方法两个方面。“脆、亮、甜、润”是张君秋嗓音特点,和青衣主流音响相似,在其成名早期的时候,张君秋就被评论说是继承梅兰芳“梅派”唱法的最佳人选。在对“梅派”唱法继承方面,张君秋主要继承了梅兰芳以来,在青衣演唱审美方面的主流原则以及对梅兰芳柔婉平和的青衣唱法。在“梅派”唱法方面,“张派”对其继承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呼吸,“张派”注重气息的贯通,唱法连贯性特点鲜明。在演唱过程中,张君秋强调用气、运气,气息舒展、自然。比如,咬字吐字,在青衣演唱过程中,“张派”吐字自然清晰,而这些都是对京剧青衣“梅派”唱法的继承。
2、京剧青衣“张派”对“梅派”唱法上的创新
在京剧青衣唱法方面,“张派”并不是一味地继承前辈青衣唱法的精
髓,在继承“梅派”唱法基础上,“张派”进行了创新,促使传统京剧青衣唱法更加经典,在京剧青衣艺术领域中占据一些重要位置。在创新过程中,张君秋巧妙应用了可行的发声方法,科学构建了符合“张派”唱法的演唱体系,注重对演唱中气息、音量二者有效控制,注重气口运用、吐字润腔等,创新了京剧旦角声乐方法技巧。在此过程中,张君秋在合理继承“梅派”唱法基础上,全面、客观分析“张派”唱法特点,从不同角度入手,合理创新了“张派”唱法,促使“张派”唱法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也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新时期京剧青衣唱法深层次发展。在此过程中,张君秋的嗓音天赋为其创新“张派”唱法埋下了伏笔,和梅兰芳相比,嗓音更为宽厚,为其不断探索、创新“张派”唱法提供了必要性条件,而不是在京剧青衣演唱过程中,一味地模仿他人嗓音,客观呈现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外,“张派”创新也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呼吸方面,张君秋独特的嗓音使其歌唱时更加完整、连贯,演唱高低、强弱自如,力度、音色等变化有着鲜明的层次。在花甲之年,张君秋演唱的《西厢记》、《望江亭》仍然具有时代特色,而这和京剧青衣“梅派”唱法有鲜明的区别。比如,共鸣方面,和“梅派”相比,“张派”共鸣在保持京剧青衣传统音色的基础上更注重混合共鸣发展。“张派”演唱声音更加宏大,音色也更加圆润,注重脑腔、胸腔等共鸣,巧妙应用多样化的演唱技能技巧,让演唱出的京剧作品更具感染力、吸引力。张君秋注重身体不同部位在京剧青衣演唱过程中的共鸣,巧妙控制共鸣动态变化,呈现出别样的演唱风格。比如,语言方面,“张派”咬字部位和口腔后部、咽壁二者更为贴近,咬字、吐字、歌唱音响三者保持一致,字形更为清晰,音色更为圆润。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多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中,京剧青衣艺术地位的提升和京剧青衣流派与青衣唱法的继承以及创新息息相关。在京剧青衣艺术发展过程中,我国要大力倡导其唱法等继承、创新,日渐深化京剧青衣演唱体系,更好地呈现流派京剧青衣演唱特色。以此,在继承、创新京剧青衣唱法中,对当代京剧青衣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不断促进我国京剧青衣艺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涓.京剧青衣“梅”“程”二派在唱法上的同与异[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11(1):50-55.
[2]贾楠.立足传统唱响主流——中国民族声乐女高音与京剧青衣唱法之比较[J].乐府新声,2015,33(1):210-212.
[3]牛月莹.京剧“青衣”唱法与“美声”女高音唱法的对比[J].音乐生活,2016,(9):70-71.
[4]胡睿.京剧“青衣”与西方歌剧“抒情女高音”两种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音乐创作,2016,(8):125-126.
杜程程(1986.5-),女,汉族,大专,辽宁锦州人,现任职辽宁省锦州市京剧团,国家二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