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视角下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信息技术视角下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途径

李仲胜冷雪峰张德枫

李仲胜冷雪峰安徽省阜南县职业教育中心236300;张德枫安徽省阜南县田集镇马塘小学236300

摘要:本文结合对教育均衡发展与评价机制的理论研究,分析了信息技术视角下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信息技术视角下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途径作出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均衡评价机制

一、教育均衡发展及评价机制研究

教育均衡是“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和份额,达到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的相对平衡”。教育均衡是为了提升教育的公平性而产生的内容和要求,意在让教育突破时间、地域、经济等方面的限制,达到合理的资源配置。教育均衡评价机制也比较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指标体系,但我国学者对此研究比较早,提出了利用教育均衡发展系数(指数)衡量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通过对不同地区学校的踩点和考察,利用差异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教育均衡发展指数,以此判断我国教育均衡的现况和状态。

二、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在师生间产生的问题

受自身素养、地域差异等方面的影响,部分学校、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视角下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认识度较低。首先,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中起到的作用接受程度不高。这种情况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尤为严重,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依然局限于动画、演示等增强直观教学,并没有意识到当今教育已经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实际上,信息技术能带来教育观念、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且在未来的教育变革中,信息技术将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也比较低,甚至为了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盲目选择自己能够利用的技术内容来设置教学内容,忽略了信息技术在“人教”中的工具作用,课堂教学本末倒置。受教师影响,很多学生对信息技术也缺乏正确认识,虽然现在信息技术盛行,很多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娱乐,却很难培养出信息素养,不能在网上搜集到有效信息,也难以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自己的自主学习内容。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途径探析

1.教育观念与信息技术接轨,落实科学化教学模式。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教育均衡指的是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值,让学生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要促进教育均衡,需要在社会角度、地区角度、学校角度、群体角度等方面入手。为了提高信息技术的教育化,越来越多新的技术融入教育教学领域。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即信息技术是为教育服务的,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但万变不离其宗,盲目跟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掌握信息技术当作教学素养培养的重点,只会让教师应接不暇,难以确定正确的教学方针。因此,教师需要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思考技术本身的自为性、价值性,思考它是否对教学发挥了促进作用,思考要发挥既定的促进作用,再进行信息技术的提升活动。

2.结合地域文化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均衡。从中观角度来看,教育均衡指的是学校与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均衡,让学生能够享受相同或相近层次的教育。我国地大物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极大。教育资源因地域、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暂时达不到教育均衡。这就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所处的地域,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将学生培养成区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新型人才。为此,教师需要作出极大的努力。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和发展概况,通过对地域文化形态、历史遗存、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材知识融合起来。

3.促进课堂协调发展,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从微观角度看,教育均衡是学校自身教学资源的均衡,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均衡、教育结果和评价机制的均衡等方面。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均衡,教师需要结合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收集、分辨信息的能力。并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养成,通过对教与学的主体合理区分来促使教育协调发展。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要素,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具有主观能动性,也有被动接受知识的一面;既要发散自己的个性,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学习。教师在制定一定的课堂规则后,可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学习的能力。例如将教材内容拆分为环环相扣的单元节,在计算机辅助下,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自动化的单元节教学来完成学习活动,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对知识的归纳和分类。在学生学习告一段落后,计算机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综合测评,通过相关问题、学生总结情况等,为学生对症下药,实行差异化教学。

4.信息技术视角下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互联网+教育”带动区域教育投入机制变革;大数据、云平台完善为区域教育动力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智力支持。

习近平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共十九大制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办好网络教育。网络正在深刻介入教育教学,也在不断适应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借助“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快车,实现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让乡村孩子享受优质课程。

教学点数学教育资源全覆盖,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阜南县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了以县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教学点为末梢的教学网络共同体,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优化资源,让教育的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发生了显著变化,实现了城乡共享。

教育均衡发展给乡村中小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课题组骨干成员在教师节后走访调查了16个乡镇,据统计今年秋季开学共有8275名农村学生从城区和外地“回流”至该县的乡镇学校。

2017年春季开学时有3964人,秋季开学时有4311人,农村学校普遍出现“回流热”。这些学生中许多人过去在县城的公办和民办中小学就读,还有一些跟随父母在沿海务工地上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师结构更加优化,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家长、学生不愿再“舍近求远”。

以阜南县苗集镇中心校为例:今年硬件投入660万元,建起了15个功能室,硬件水平超过不少县城学校,全镇新招34名教师,个个干劲十足。家长和学生都看在眼里,因而本学期回流了136人。

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质量通过国检,安徽省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覆盖,我县率先改变了城乡教育发展失衡,对教育的满意度,群众用脚投票,农村中小学成了农村最为亮丽的风景,以均衡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

柴集中心校紧紧围绕教育均衡发展这条主线,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质量为载体,进一步抓好学校的内涵发展,一校一品,音体美教师无校籍管理,校园安全几大主题工作,同时校领导深入包点学校与所包学校师生同甘共苦、并肩作战,认真工作。

中共阜南县委县政府领导决策英明,把农村教育摆第一位,各中心校校长不分白天和黑夜,仔细琢磨校园文化建设,硬化、绿化和美化,下大力气完善功能室。

2017年2月14日,阜南县政府副县长刘丽同志在阜南县“全面改薄”学前教育暨均衡发展推进会议上指出:“全面改薄”工作,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县教职工要齐心协力,进一步统一思想、提升认识,切实增强县城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攻坚克难,找差补缺,形成合力,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工作。

办学条件,公用经费与师资配置,做大城镇教育,做好农村教育,推进城乡标准化建设,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启乡村学校吸引力,促进学生回流,让农村学生可以获得方便的入学机会,减轻城镇教育扩充压力。

公用经费方向,进一步完善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在多媒体设备信息化技术方面加大投入,让城乡学生获得类型不同的教育服务的机会,得到相应的师资保障,满足乡村对教育的需求和渴望。

教育数学软硬设施配备齐全,各乡镇中心学校从简陋的校舍、短缺的功能室实现了华丽转身、美丽蜕变。漂亮的教室、足球场、阅监室、舞蹈室、语言室、录播室、多媒体室、多功能教室、美术室相继建成,网络课程、网络研修、空中课堂等现代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城乡学校配套齐全,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等为主的教育惠民工程使很多农村学校的泥巴操场换上了崭新的塑胶跑道。实施改厕、道路建设等一应俱全。为学生“回流”打好了基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切实解决教育事业师资短缺问题,提升教育发展内涵,建立校长、教师城乡轮岗交流制度。组织教师在城区与农村、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合理流动,开展上挂下派工作,促进教师全员进行信息化学习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各个农村学校也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办学,依据自身特色,促进了教育公平,仅2017年上学期各乡镇学校“回流”人数高达3964人,其中许堂中心校263人,苗集中心校245人,王堰中心校216人,黄岗中心校182人……

特别是村小学“回流”人数更多,从愁生源到优学位,回流的生源过多但村小的招生名额有限,反而成了现如今许多村小校长“幸福的烦恼”。

参考文献

[1]胡铁生汪晓东“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5-43。

[2]王本陆关于加强云课程研究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3-7。

[3]林君芬张静然以信息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访广东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28-32。

[4]桑新民等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战略思考与顶层设计研究论纲——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11,(3):5-13。

[5]人民日报,2017年,12月,4日。

此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课题立项号162933044)论文之一(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