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0-20
/ 2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周妍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应大力提倡审美教育,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包含的自然美、情感美、语言美等审美因素,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多姿多彩。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自然美;情感美;语言形式美感

朱光潜先生在总结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的主题时指出:“自由不是政治经济权利的自由形式和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因此达到自由的路径不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是审美的教育,至少是须先有审美教育,才有经济改革的条件”[1]中国古代圣贤孔子也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已提上日程。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学会借鉴与审美,涵养心灵,丰富情感世界,感悟鉴赏方法,深层理解作品;审视传统文化,积淀民族精神;学会选择阅读,提高文化品味”。鉴于这样的大纲要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美育,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是贯彻美育的重要渠道。

1教材文章内容中的美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唯一依据。“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它根据社会要求、学生特点和文化传递的原理来编写,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掌握母语的文体,也是教师教学的文本,它代表一个国家母语教育水平。”[2]因此,语文从教者必须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审美因素,从课文自身挖掘出自然美、艺术美和科学美,从创作主题挖掘出思想美、情感美和趣味美,从而感受到作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和高雅的趣味,触摸那颗充盈着美的因素的作家心灵。

自然美相对于社会美而言更具有绝对性,它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而向外扩展。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就是一篇充分反映自然美的散文。教师在讲解该文时,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感受花儿在午夜盛开时的美带给作者的震撼,进一步促使学生去认真观察身边的自然:从冬天皑皑白雪下的城市、春天悄悄抽芽的柳枝、夏夜不绝于耳的蝉鸣、秋日片片飞舞的黄叶中感受身边自然孕育的美。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而且也能激发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久而久之也会生发出自己的灵心慧眼和生花妙笔,从而写出情景交融的佳作!

高中语文的六册教材中,也选取了很多富于情感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或是清新优美、或是博大崇高,或是发人深省的悲剧、或是引人发笑的喜剧,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发掘这些审美因素,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其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思考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从而建立起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饱含着深沉崇高情感的悲剧性文章。刘和珍君英勇不屈的斗争和惨绝人寰的死亡,以及先生在文中发自肺腑的呐喊:“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悲壮的表现了在激烈的社会矛盾冲突中英雄人物身上强烈的悲剧美。在有关鲁迅先生的课文教学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他的悲剧性文章中的这种“猛士精神”蕴含的悲壮崇高的美。学生在学习中在感受这崇高的悲剧美的同时,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2教材语言形式中的美

教师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富含的自然美、社会美等美的元素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语言的形式美感。汉语富含形式美,主要表现在通过四声、停顿、用韵和音调等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语言节奏,表达作者不同的情绪,并感染读者。中学语文教学不像其他学科,仅把教学语言单纯地作为教学交际的手段,作为传道授业的工具,而是将其作为自己教学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师要用富于美感的语言将教材中美的语言传达给学生。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关琴声的描写一直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只停留在抽象的告诉学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作者通过文字把音乐形象化,充分表现了琵琶声的美妙。可是语言美在哪里,却难以讲清。这就涉及到语言形式美的问题。“凡是好诗文,平仄声一定都是摆在最适宜的位置,平声与仄声的效果绝不一样。”第一句“嘈嘈”是平声字,第二句“切切”是仄声字,正是这平仄的不同才鲜明的表现出大弦和小弦音质的不同。第三句连用六个舌齿摩擦音,将声音的短促迅速表现出来。第四句中“落”字也胜似“坠”,因为入声比去声更加响亮,只有响亮的声音才能传达出颗颗大小不一的珍珠与玉盘碰撞时,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通过讲解学生就能更加清晰的领会到诗词中蕴含的语言的形式美感,从而更加敬仰和热爱祖国文化。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中选用了当代诗人郑愁予的《错误》。诗中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老师在辅导学生朗诵时,总要指出“达达”之间应稍加停顿。按理说我们在念书时,在未到逗号或终止点时都不应停顿,但是在这首诗中,“达达”之间没有逗号却需要停顿,这是因为我们在朗读时常把一句话中的字分成几组,某相邻的几个字根据情感不同属于不同的组。“达达”之间加以停顿才能表现出,在少女静静的思念中,马蹄声显得格外的响亮,但马背上的人却只是一个过客,响亮的马蹄声反衬出姑娘深沉的思念。

3教学实例展示美

孙犁先生作为当代文坛上“白洋淀”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以文笔清新优美著称。学生如若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充分感受到文章中无尽的美,则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在我的教学设计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挖掘文章的美。

首先是环境的柔美。课文在开始就展示给读者一幅“月下白洋淀”的美丽景色。“色彩的形式美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视觉效果的色彩形式美;其次是色彩的情感美;最后是色彩的象征性”[4]在教学中我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出荷花飘香的白洋淀、柔和朦胧的月光、洁白柔软的苇席,通过这些孕育这宁静甜美色彩,烘托出水生嫂的勤劳和恬静。教学中先用直观的色彩去感染学生,让其真切感受到柔和朦胧、清新淡雅的月下白洋淀。

其次是语言的明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淀上风光”和“荷花淀”两处景物描写。学生在讨论中都能分析和感受到这两处景色明丽开阔、安静宜人。文中对荷花淀的描写,作者多使用“箭”、“挺”、“密密层层”这样有刚强感的词语,从而塑造了坚强硬朗的荷花形象,与我们平时感受到的柔美的荷花差别很大,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样通过对语言的形式美感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孙犁语言美的原因。

最后是思想的壮美。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感受“夫妻对话”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文中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们,她们的话语中最鲜明的体现出对丈夫的爱、对家的爱。学生通过对话领会到白洋淀妇女们的勤劳、贤惠、深明大义。学生被这些浓厚的感情所感染,站在真实人性、人情的立场上,真正认识到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的投入战争中保卫家乡保卫祖国。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热爱等等,这些真实的社会美都一一呈现出来。

“有健康的教育,有审视力的教育,有道德的教育,也有趣味和美的教育,最后一种教育的意图是,在尽可能的和谐之中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的整体”[5]语文教学美育的使命就是要把知识和道德、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纯粹理论和实践理性真正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443.

[2]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2.

[3]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31.

[4]王杰.现代美学原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9-130.

[5]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63.

作者简介:周妍(1982~),女,河南省开封市人,西北大学2007级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