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沈小琴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404100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
摘要:我们在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的时候,都是从整个教育学的范畴来定义的。这种定义的最终结果是其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师定位。我们可以根据教育要素中的教师同学生和教育影响的联系来诠释教师的自我定位,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性来区别定义教师自我定位。而语文学科的特性就体现在其性质和功能上,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上来定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的自我定位和素质的自我要求。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功能、角色定位、素质要求
在不管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乃至教学实践都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的教师的存在,我们需要一个清醒的明确的认识。教师作为教育三要素中的首要因素,是连接学生和教学影响的纽带和关键,其作用和地位是毋庸质疑的。对于这样一个关键性的重要角色,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而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的准确定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母语学科,是我们学习其他知识的载体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它重要性的背后,又隐藏着这样的一个事实——语文学科是我们平常接触最频繁最普遍的学科。正因为语文学科是我们日常生活常随处可见的、应用广泛的学科,所以语文学科对于教师的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就更加的具体和严格。而我们纯粹地将笼统的教育学上的关于教师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的定义,加之于语文学科的教师自我定位上,显然是不准确的,也是不科学的。教育学上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是基于所有的学科、教育范畴上提出的,而语文学科是具有特别性,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这样的一个学科,而显然的,教育学上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并不适用或者说是完全适用于语文学科。我们要用区别对待的眼光来看待语文学科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问题。准确地定位语文教师的标准,规范语文学科,规范语文教师的自我要求,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教师的同步提高。使语文教学更加地专业化、完善化、科学化。也使我们的教师这一行业更加地符合教学实践的发展,适应时代和潮流的变化,更具发展性、可塑性以及适应性。
我们要从语文学科的特性上解读教师的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语文学科的特性。语文学科的特性包括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功能两个方面。语文学科的性质分为人文性和工具性以及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这里我们只阐述人文性与工具性,而不谈论二者的统一。
人文性,又叫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人的存在意义的关注。它的内涵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
语文学科是最应该具有人文性的学科,因为它既负载着文化,也传承着文化。语文学科与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语言文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基于此,我们才可以给语文学科以人文性的概括。人文性虽并不是语文学科所专有的属性,它是语文学科的一般属性,并非决定语文成起为语文并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区分开来的属性,但从它的价值功能看,人文性恰恰是语文学科十分重要的属性。
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一个重要的属性,它决定了语文学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种主体性的要求——文化的传承。对于这样一个要求,它是需要从各个方面来满足的。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表现在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就是:从角色的定位上看,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上的社会义务体现为,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和精神文明的延续者。教师是社会规定的角色,是满足人们对于教育、知识、认知的需要而产生的,是被人赋予了一定的义务的。而对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性来说,就要求语文教师应该履行文化传承、精神文明创建的义务。我们的学生在成长成材,进入社会之前,都应该对人类已创造的文化文明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而教学活动是履行这一职责的主要方式,自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就应该担负起人类文化交接和传承的任务,是人类文化交接和传承具体任务的执行者。而在现代社会,社会发展不仅依靠知识和文化的传承,更依靠知识的创新。这就从素质要求方面要求语文教师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发挥接力的作用,而更应该发挥应有的创新创造能力,对文化进行挖掘,在传承的过程中,把文化与现实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灵活的创新应变能力。只有将专业知识能力和创新应变能力结合起来,我们的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传承文化文明,履行教师作为社会分子的义务。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学科对于语言和言语功能的表述。1963年《大纲》指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这是解放以来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给语文定性,是“基本”的一种“工具”,是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所使用的。而后的1986年《大纲》也指出“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普通教育阶段各门学科都是基础学科,语文则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这个大纲既定性为“工具”,又强调其基础地位。从上面的叙述上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语文学科的基础作用;一是语文学科的工具功能。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两个方面,也是决定工具性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新的性质的关键。这个语文的新性质决定了语文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是在交际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决定了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统一,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之中。同样也决定了语文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拥有丰富的本体性和实践性的专业知识,同样也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具备高超的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和角色的清醒认识,我们的语文教师才能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教导学生,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得到最大效率的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能力要求,是基于教学活动的效果和影响而提出的,是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也是对我们的语文学科的严格要求。
功能指的是一个事物系统所具备的对周围其他事物发生作用的能力或根本属性。语文是文化基础学科,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功能:语文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功能;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
语文学科的两个功能:基础功能和文化功能。我们在谈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时候,也涉及到了这两个方面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的讨论,但不没有涉及到实际的要求上。从功能出发,我们可以更好更细致地对教师进行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
语文学科的功能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素质: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新课标、新哩念、新的教育模式的提出,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地钻研业务,在教好书育好人的同时,还应不断地学习和“充电”,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要具备创新创造的能力:在一个大的教育时代背景下,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是不现实的,我们要在继承旧的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开创新的适合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课堂应用技能等等。
具体问题区别对待,从我们的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上来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从而到达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这是一种科学的应用,也是在肯定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和地位的前提下,对语文教师的一个肯定。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只有规划好教师的基本要求和定位,我们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一代希望;才能全面地自我发挥和同步发展,使我们的教育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洪兆,有效教学中的教师定位,http://www.yce.cn/npic/2009/2009-3/4.doc
【2】王意如,课改背景下教师的社会定位
【3】http://bbs.iyaya.com/62/576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