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读报节目现状及其发展空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浅析电视读报节目现状及其发展空间

赵晓萌

赵晓萌(河南郑州450100)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2-0164-01

摘要:作为中国报业历史发展的一次飞跃,2003年中国报业进入“厚报时代”。巨大的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长,就在受众面对这场信息爆炸和大量堆积式报道而无所适从时,电视读报节目就在这一年应运而生。它将纸质媒介的深度性、抽象化与电视媒介的形象化传播紧密结合,将单一的视觉传播与听觉传播有机结合,将数量众多、种类繁杂的信息群进行系统的梳理、筛选。这些特性和功能使得电视读报节目自然而然地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普及,但是也正是由于此类节目快速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有效停留,电视读报节目得以大量运作,与此同时也使得各电视台节目之间陆续出现“效仿”、“跟风”等问题,栏目的克隆化与节目的同质化使得节目质量不尽人意,大众开始对电视读报节目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产生忧虑。

关键词:电视读报节目;优势;困境;拓展;生存空间

早在1950年4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首都报纸摘要》节目(现在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可视为广播电视读报节目形态的雏形。而真正将电视读报这种节目形式为受众所接受并且掀起电视读报节目热潮的是凤凰卫视中文台于2003年推出的《有报天天读》。《有报天天读》的出现和成功不仅赢得了受众的好评,更在各电视台中刮起了一股“读报热”的风潮。

一、电视读报节目的优势

“新媒介并不是旧媒介的增加,它也不会让旧媒介得到安宁。它永远就不会停止对旧媒介的压迫,直到它为旧媒介找到新的形态和定位。”不同媒介之间的互相借鉴与交融已是大势所趋,电视读报节目正是取报纸之长补电视之短,并充分发挥电视原有的传播优势。它在播报、解读新闻的过程中往往充当着“二传手”的角色,选择已经在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然后对它进行加工,通过对这些新闻的再次筛选、归类、整合之后使其以电视新闻的形式传播给受众,这实际上就是不同媒体之间的素材共享与重构过程。

电视读报节目的新闻传播价值是建立在报纸新闻传播价值基础上的。读报节目的主持人除了能够从丰富的报纸资讯中进行有效选择,还可以用同题集中的编辑方式,针对某一新闻事件采取不同报纸不同侧重的相关报道。例如2007年9月20日《马斌读报》中,对“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一新闻事件的读报就分别引用了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华工商时报和新华每日电讯的观点。这种差异性会引发受众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关注,产生思考的兴趣,有利于受众对整个节目的注意与参与。

二、电视读报节目的困境

电视读报节目在二次传播过程中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电视读报节目受报刊表现形式的束缚。任何报纸的排版都大致相同并且模式较为固定,电视读报节目在节目编排上也很难突破简单重复的模式,无非就是在视觉上切割屏幕,画面的一半是报纸版面,另一半配上主持人的播报解读,这难免会给受众一种单调的感觉。例如辽宁卫视新闻综合频道晚间推出的《晓松说报》,整个节目过程中屏幕画面构图不变,难以摆脱“画面配解说”的生硬和不流畅。

节目形式上的单调还表现在播报方式上。尽管众多电视读报节目会将报纸截图置于屏幕,但是受众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认真读完报纸内容,所以主持人的“读”、“评”就显得至关重要。他们在保证新闻真实性和易接受性之间权衡,更加可能会使“读报”变成“念报”,这样一来节目就缺乏个性,缺乏竞争力,而且作为大众媒介的传播者,主持人虽然自身具备言论自由的权利和一定的话语空间,但同时又必须要考虑到媒介传播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总之,在“二次传播”过程中保证并且保持新闻事件自身的真实性是电视读报节目最根本的准则,另外,主持人在此基础上所发表的个性化言论还应当考虑到受众的接受范围和接受能力。

三、电视读报节目的未来发展空间

1.电视传播媒介与网络传播媒介融合的可能性

“融合传播是一种跨行业盈利的手段,它能够充分开发媒介的赢利潜能,改变单一的赢利模式,培养出媒介产品以外的受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产品的品牌效应”。作为新旧媒介融合的新兴产物——电视读报节目同样可以做到同一时间在不同媒介平台上的同步播出。如此可以弥补电视媒介受众参与互动较弱的缺陷,通过网络媒体观看电视读报节目的网民们可以以短信互动、论坛留言等方式参与节目互动。

2.电视读报节目表现形式多样化

多人主持模式的探讨是对电视读报节目形式上创新的设想。这样的读报节目不以追求信息的数量与时效性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深入探讨价值的新闻或事件为主题,由三到五位主持人进行剖析和解读,或者针对早间读报节目中出现的受众感兴趣的新闻消息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对实时报纸新闻的选择,是在有限的节目时间内为受众在众多繁杂的报刊中筛选出所需要的内容,再重新归类、整合最后播报;对过期报纸新闻是进行深入报道。将信息分类,能够扩大新闻信息量,满足受众不同社会分工的多元化需求。此外,娱乐性可以成为新闻评论表现形式的一种特性,时事评论、论点调侃,二者不必非争得“你死我活”。电视读报节目可以以其轻松、亲切的播报形式为受众所接受。增加受众反馈环节,“用群众的视角报道新闻,就要求新闻报道内容人性化”,在第一时间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建议从而更好的发展电视读报节目;增强新闻图片在节目中的应用,《马斌读报》在对汶川地震进行系列报道时,连续数日都是依靠大量具有现场感、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展开解读和评述,让受众在观看现场直播节目之余,能够冷静地审视眼前定格的画面,感受人性的关怀,能够更好地配合主持人的解说与情绪渲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电视读报节目已经开始不断的尝试各种探索,不断地在形式与内容上寻求创新。自1995年以来,以电视栏目“改版”和电视节目“创新”为号召的“改版”与“创新”的潮流在中国电视界不断涌动,几乎人们能够想到的电视节目技巧和形式都已被使用,创造一种本体意义上的新技巧或新形式的空间越来越狭窄。然而,电视读报节目仍然具有很大的提升、发展空间,读报节目一定可以愈加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森《电视读报现状探析》载于《主持与播音》2005年第1期

[2]王漱蔚《媒体融合: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载于《当代传媒》2009年第2期

[3]罗筑娟《试论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类型与定位》载于《新闻知识》2010年3月

作者简介:赵晓萌,女,(1988.5—),民族:汉族,渤海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