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珍(江西省信丰县人民医院341600)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7-0193-02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呕吐采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呕吐病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划分,对照组采取新生儿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回顾相关资料。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儿大部分行肝功检查,黄疸未见加重,转氨酶正常,患儿无烦躁不安和剧烈哭闹表现。结论新生儿呕吐采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降低了不良反应,改善了患儿生存质量。
【关键词】小剂量红霉素新生儿呕吐临床分析
受新生儿解剖生理特点、新生儿神经系统尚未完善发育及出生后相关疾病的影响,易出现呕吐现象,在新生儿期临床常见症状中占有较高比率,积极有效处理是维护新生儿生命健康的关键[1]。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呕吐病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划分,对照组采取新生儿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回顾相关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男23例,女1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4例,早产儿15例,胎粪吸入综合征4例,有窒息史8例,小于胎龄儿9例。排除胃肠道畸形等相关器质性疾病。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均常规采用补液的方式维持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并行左侧卧位、上半身抬高、洗胃、补充维生素B6等对症治疗,积极抗感染。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于5%-10%葡萄注射液20-30ml中加入红霉素3-5mg/kg/d,用输液泵静脉缓慢滴入,1次/d,1个疗程为3-5d。均对患儿每日完成奶量、呕吐次数、大小便情况、体重增长情况进行观察,并监测肝功能和黄疸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1.3效果评定显效:患儿在治疗3d后无或偶有呕吐,每日体重呈10-30g增加,完成奶量较好;有效:患儿治疗5d后无或偶有呕吐,每日体重呈10-30g增加,完成奶量好;无效:患儿治疗4d后呕吐次数无减少,每日体重增长<10g或无增长,无成奶量差,奶量不能增加,有明显胃潴留。
1.4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儿大部分行肝功检查,黄疸未见加重,转氨酶正常,患儿无烦躁不安和剧烈哭闹表现。见表1。
表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n=20)7(35)12(60)1(5)95%*
对照组(n=20)3(15)10(50)7(35)65%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期呕吐症状较为常见,可能为多种疾病或相关因素引起。新生儿解剖生理相对特殊,食管较松弛,胃容量小,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相对较差,幽门扩约肌发育较好,肠道分泌胃蛋白酶、胃酸的功能及蠕动调节功能均较差,影响了胃排空和胃肠运动,易导致呕吐症状发生[2]。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胃肠道动力不足,食道下段括约肌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有胃食管反流事件发生,最终造成吸入性肺炎、呼吸暂停甚至猝死等危及患儿生命的并发症。积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红霉素可通过结合于胃黏膜上分布的胃动素受体而发挥促胃肠运动的作用,是一种胃动素激动剂,促进胃排空及刺激胃窦收缩。在胃肠道的动力作用方面,红霉素量-效关系较明显。在采取亚治疗剂量应用下,对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起到诱发效果,诱导出现移动性运动复合波[3];在采取常规治疗剂量应用下,会打乱正常移动性运动复合,小肠、胃出现不规则的强烈收缩引起呕吐发生。而小剂量即3-5mg/kg/d的红霉素应用,对新生儿胃肠道动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加速了胃排空进程。故小剂量红霉素在临床新生儿呕吐治疗中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儿大部分行肝功检查,黄疸未见加重,转氨酶正常,患儿无烦躁不安和剧烈哭闹表现。
综上,新生儿呕吐采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并没有出现红霉素的不良反应,可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缩短了住院时间,改善了患儿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金凤,张晓红.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呕吐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07,15(4):55.
[2]刘恩赐.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888.
[3]叶礼燕,吴荔琼.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5):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