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成就的能力归因对其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2

儿童学习成就的能力归因对其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

许剑

许剑

(南昌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44)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摘要:在儿童的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尚未发展起来时,外界对儿童进行过多的学习成就能力归因,会让儿童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形成不恰当自我概念。儿童会固守这种自我概念,这对儿童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造成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能力归因;自我概念;学习成就

在教学与心理咨询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不少的大、中学生,本人在学习行为以及学习结果中表现不良,却经常对学习优异的学生嗤之以鼻,尤其是对通过努力学习而获得成绩的同学。通过长期深入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这部分学生大都在小学阶段学习表现优异,周围的人都夸他们聪明。

1、儿童的学习成就及其能力归因

1.1学习成就概念的界定

鉴于目前,国际上并没有对学习成就的概念有统一的界定。为了研究之需,我们就儿童的学习成就界定为:儿童期的孩子,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师长或成人赞赏的学习行为或学习结果。特别指出,是否取得成就并没有客观标准,是由师长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

1.2归因及能力归因

人们对事情的成败,都希望能找到原因。归因指的是对行为原因的知觉和对原因的分析。[1]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在环境这六个原因,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控制点: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内控抑或外控。能力属于内控。

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能力是比较稳定的。

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只有努力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

能力归因指的是当事人把自己成败归因为自己的能力。而能力是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1.3儿童的学习成就能力归因

1.3.1儿童的学习成就能力归因的原因

首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生理发展更成熟了,由于社会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得他们的接触面更广了,比起以前孩子也的确更“聪明”。其次,独生子女的增加,让父母对孩子期望更高了,而父母更愿意去证实这种期望,而非证伪。再次,可能和父母亲爱面子,以孩子的能力来证明自己的教育能力。

1.3.2儿童的学习成就能力归因的影响

因为能力是稳定的且不可控的。当儿童把学习成就归因于能力时,他们在情绪上能够产生自豪感和满意感,但,能力是没有办法控制的,他以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会太高,因为他会认为好坏并不是自己说了算。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都试图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2]当人们将儿童的学习成就归因为他的能力时,成人会做出赞赏反应,这种赞赏反应正好维护了儿童积极的自我形象。久而久之,儿童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就会相当固定下来。

2、儿童学习成就的能力归因对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

2.1自我概念的含义

自我概念就是个体对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3]。通俗地说就是对“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认识。这是人生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不仅是在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并且需要很好地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应该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上所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可见,自我概念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一旦形成以后,就会产生一种防御机制保护自我概念,不让个体的真实自我体验出现在个体的意识中。因为这个防御机制多半发生在无意识状态,个体很难意识到它,也就难以改变了。这是个体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

2.2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研究发现,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出如下趋势。小一到小三处于上升时期,小一到小二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小三到小五处于平稳阶段,其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小五到小六又处于第二上升期。随着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逐渐发展和辩证思维的初步发展,他们开始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发展了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

也就是说,儿童在小学低年级时,还没有内在的标准对自我进行评价。那么儿童只能依赖来源于外在的他人评价来形成自我概念。

2.3儿童的学习成就能力归因对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

2.3.1自我概念通过人际交往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获得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库利、罗杰斯等人都对自我概念的形成提出过自己的见解,都认为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是他如何看待别人对自己态度的结果。如库利提出了“镜象我”的概念,认为“自我概念”仅仅是别人的意见的映象。米德认为,人们在想象其他人如何理解一个问题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这种理解问题的能力。人初生下来的时候,是没有自我概念的,但是人们对待他的方式开始奠定了自己是什么样人的感觉和思想的基础。到了4—5岁,幼儿就能在游戏中扮演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所比较熟悉的角色,并且想象这些社会角色在某种情况下如何行为。这种能力的发展也使儿童想象得到与其他人有关的自己的行为,想象在某种特定情景中别人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和他们对自己的期望,想象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可能作出怎样的反应等等。到了儿童,儿童就不需要在角色扮演当中完成别人是如何看待他的想象了。因为,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儿童可以完全在头脑中完成这个想象了。

2.3.2家长对儿童学习成就的能力归因强烈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

在儿童阶段,孩子的附属内驱力比较高,他们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表扬。父母的表扬也就成了他们的最好强化物。同时,父母通常都是孩子生活当中最依赖、最信任也是最敬佩的人。

那么,当儿童在学习当中获得某种成就的时候,如果父母亲给予能力归因,认为孩子聪明能力强,并且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将这一归因传递给孩子。不成熟的孩子就会无条件的接受父母对他的这种评价,而不去考虑这种评价是否有足够的依据。这种自我概念一旦确定下来,就表现的非常的稳定,对一切不维护这种自我概念的事实,都会一概的加以曲解或否认。比如,当别人在比他优秀时,他会认为“这是因为你花了很多时间才得来的,这正好说明你笨”!同时,他不会去做出努力,因为这样就没有机会证明他可能努力了也不能取得成就。所以,他在对他人嗤之以鼻的同时,自己什么也不去做。

3、引导儿童进行合理的学习成就归因,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

3.1理解儿童的归因倾向,如果发现过多的成功能力归因,应该及时做出调整。儿童的自我概念在他人评价中形成,也在他们评价中转变。

3.2在考虑客观的基础上,尽可能对学习成败进行努力归因。因为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且是唯一的可控的因素。也能让孩子多一份对努力的尊重。

3.3进行相应的心理调整。如果孩子已经长大,形成了相应的自我概念,就可以进行心理辅导。让自我概念的防御机制被当事人认识到,也能达到领悟。

参考文献:

[1]孙时进.社会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来圣.崔月红.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特点[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