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电力医院江苏徐州221002)
【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在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上,黄芪注射液联合干扰素α—2b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以本院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所接收的100例VMC患儿为研究对象,将这100例VMC患儿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每组人数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以VMC常规治疗为治疗方法,治疗组患儿则是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再采取黄芪注射液治疗为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之后的治疗效果,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8.0%,对照组总有效率90.0%,由此可知,在治疗效果方面,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患儿,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联合使用黄芪注射液治疗VMC疾病的治疗要更加的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VMC;黄芪注射液;干扰素;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1-0144-02
病毒性心肌炎(VMC,viralmyocarditis)是儿科临床较常见的疾患之一,病毒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细胞的坏死或变性,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新生儿死亡率高达50%[1]。近年来发病逐渐增多,各年龄均发病,但以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多见,好发于夏、秋季。多数病例在起病前1~2周或同时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的前驱病史。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似“感冒”样表现,或表现为乏力、多汗、心悸、胸闷等不适。重者很快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本病若得到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对此,本次研究以本院近几年所收治的VMC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析在治疗小儿VMC上,黄芪注射液联合干扰素α—2b的临床治疗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VMC患儿共100例,男52例,女48例。其中患儿年龄≤5岁共有34例,患儿年龄>5岁共有66例,平均年龄6.30士3.15岁,病程3~12天,平均7.05士1.78天。本次研究所选取的100例VMC患儿均符合VMC临床诊断标准(以1999年全国小儿心肌炎学术会议制定的VMC诊断标准为主)[2]。将这100例VMC患儿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每组人数各50例,且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以VMC常规治疗为治疗方法,常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卧床休息、给予患者维生素、病毒唑、CoQ10以及干扰素α—2b治疗,其中干扰素α—2b治疗所使用的剂量标准主要为:对于年龄<5岁的患儿,其剂量为30万U/日;对于年龄>5岁的患儿,其剂量为50万U/日,使用方法为肌注,每日注射一次。治疗组患儿则是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再采取黄芪注射液治疗为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的方法与对照组一致,在此基础上对患儿使用黄芪注射液(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其中黄芪注射液剂量使用标准为:对于年龄<5岁的患儿,使用剂量为10ml;对于年龄>5岁的患儿,使用剂量为20mL。使用方法为静脉滴注,每日注射一次。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14d。
1.3疗效判定
本次研究的疗效判定主要有三个标准,其分别: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的判定标准为:患儿在接受治疗之后,VMC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且患儿的心肌酶谱和心电图均恢复正常;有效的判定标准为:患儿在接受治疗之后,VMC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所好转,且患儿的心肌酶谱和心电图均恢复正常或有所好转;无效的判定标准为:患儿在接受治疗之后,VMC的临床症状、体征、心肌酶谱和心电图均无好转现象。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患儿在接受治疗14d后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
表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n(%)]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临床上,关于VMC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够明确,因此在治疗VMC疾病大多较为复杂,且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治疗方法。患有VMC疾病的儿童,在患病之后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这一临床症状将会严重引起患儿的生命健康,为了能够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及早的对VMC患儿采取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过去,临床上大多是采取VMC常规治疗方法治疗VMC患儿,而本次研究中则是在VMC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对患儿使用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通过与单独使用常规治疗方法的患儿进行比较后发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使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要更加显著。
在以往的临床研究中发现,VMC发病机制主要有两点:第一点,病毒会对人体感染的心肌细胞直接损害;第二点,病毒会和人体自身免疫产生反应,导致人体心肌受损[3]。而儿童的抵抗能力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因此病毒是能够较为容易侵入患儿的心肌,导致患儿心肌出现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溶解,以此出现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的症状。目前西医除了休息、抗病毒治疗、改善心肌营养、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症治疗外尚无特效疗法。
黄芪注射液主要以黄芪为主,黄芪属于豆科植物,在传统的中医药学研究中表明,黄芪具有利尿消肿、抗毒生肌及补中益气等作用。在现代药理学的研究中表明,黄芪在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肾功能、物质代谢及肿瘤等方面的疾病均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对VMC患者使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改善心脏功能,增加患者的抗缺氧能力,防止患者脂质过氧化。临床上对黄芪的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发现[4,5],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能够有效抗病毒和防心肌纤维化;第二,能够有效的缓解心肌缺血;第三,改善心肌肥大;第四,有利于扩张主动脉血管;第五,有利于掉进诶机体免疫;甲苷(AstragalosideIV)是黄芪中的主要成分,该成分能够有效的对柯萨奇病毒(CVB3)所诱发的急慢性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所引起的心肌损伤和纤维化进行改善。临床研究表明,将黄芪应用在具有心肌炎小鼠上,其能够延长患鼠的生存时间,降低患鼠的死亡率,在一定程度地抑制病毒繁殖,且甲苷具有逆转压力过载诱导的心肌肥厚作用,高剂量黄芪注射液能分别抑制心衰大鼠心肌内皮素受体ETA、ETB蛋白的表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下调ETA受体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增生。此外,毛蕊异黄酮也是是黄芪黄酮成分之一,毛蕊异黄酮则能够有效的阻滞电压门和受体门钙通道。由此可知,黄芪所含有的物质,可以降低患者在临床化疗治疗中的毒性,从而提高临床患者身体免疫能力,加强患者的抗辐射能力,在细胞免疫过程中,分化而成的效应细胞。可以直接杀灭靶细胞或者通过产生足够的细胞因子而发挥效应。故黄芪注射液在VMC发病机制的各个环节均有治疗作用。
干扰素是迄今发现的最广谱的抗病毒蛋白类药物,体外研究证明[6]:该药能够抑制包括柯萨奇B3病毒在内的多种病毒繁殖,在细胞内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mRNA信息的传递,诱导产生蛋白激酶及2'5'寡腺苷合成酶,降解病毒RNA,使病毒蛋白合成减少,生长受到抑制,这样就阻断了心肌细胞中病毒的繁殖与复制,使其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损害作用减轻。干扰素还具有调节细胞免疫的功能。
黄芪与干扰素具有协同作用,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干扰素抗病毒的效果,进一步加快病毒清理的时间,消除病毒在心肌细胞的持续感染,从而缩短病程,显著提高小儿VMC治疗的有效率。本观察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黄芪注射液对小儿VMC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很好地改善心脏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04-306.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2):75.
[3]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82-284.
[4]孙政华,邵晶,郭玫,等.黄芪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5):22-25.
[5]孙秀玲,蒋明霞.黄芪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7):140-141.
[6]付强.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研究[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5,22(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