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成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2

卢梭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成就

张国强

张国强菏泽学院274000

摘要卢梭的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思想打破了封建统治下扼杀人性的道德教育制度,强调学生的自由发展、独立思考和实际观察,注重教学方法的生理和心理基础,重视实践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他的理论震撼了当时的整个欧洲,对康德的道德思想和近代资产阶级自然主义道德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道德教育历史成就

一、对康德道德思想的启发

首先,卢梭使得康德从对自然的研究转向对人性的研究。此前,康德的著作有《论对活力的正确评价》、《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物理单子论》、《自然地理学教授提纲》、《运动和静止的新学说》等,多属于对自然哲学的探讨。而在此之后,康德铸成了以三大批判为核心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入门》、《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范围内的宗教》,提出了哲学不仅要为自然立法,也要为自由立法,实现理性的内在价值。其中,三大批判铸成了一个真、善、美的哲学体系,确立了人类主体性之自主地位与价值形态。康德认为正是卢梭使得他开始关注人性问题,“卢梭是另一个牛顿。他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哲学不是别的,只是关于人的实践知识”。卢梭使康德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转向到对人的学说的研究,引导他去窥探人类灵魂的奥秘,去探索社会伦理问题。

其次,卢梭关于人人平等的道德思想使得康德开始关注普通人。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依靠自然情感,天性善良,而社会状态下的人却被权力、金钱所迷惑,道德变得低劣。卢梭的平民思想给了康德很大的启示,使原本对平民有着轻视态度的康德开始平等的看待每个人,并且开始重视普通人。年届四十的康德曾写到:“……是卢梭纠正了我。盲目的偏见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性,而且假如我不是相信这种见解能够有助于所有其他人去确定人权的话,我便应把自己看得比普通劳工还不如。”可见,正是卢梭思想的启发使他从教条主义的沉睡中觉醒过来,并从迷途中返回正道,是卢梭教会了他学会尊重人,尊重普通人,使他认识到在道德提升的可能性以及在良心、信仰等内心的追求方面人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人都必须得到尊重,是人格上独立的人,是目的而非他人的手段和工具。

再次,卢梭把自由看作人的本质,他的全部学说都是从人的自由本性出发,并以维护这种本性为归宿,这对康德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黑格尔指出,在卢梭那里作为绝对的东西出现的自由原则“提供了向康德哲学的过渡,康德哲学在理论方面是以这个原则为基础的。”自由概念也因此成为了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心石”,他把卢梭的具有抽象性和现实的革命实践意义的自由原则变成了纯思维纯道德的理性自由。在他那里,自由概念是纯粹理性在伦理道德上的表现,自由是道德法则存在的基础,而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基础。人只有有了自由,他才能进行选择,才会提出遵循何种行为准则的问题,才有行为的道德法则存在的可能性。康德明示了意志自由在道德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行为。

二、卢梭思想对自然主义教育流派的兴盛和发展的贡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首先应注重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并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提出了各年龄阶段的德育要求和方法。在分析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上,亚里士多德认为首先是身体的训练,其次通过德育形成完美的德行,最后才是智育和美育,这样人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并认为“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有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他描述了自然和人的关系,把人的发展看成是人的本性自然发展过程。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教育与人的身心相适应的观点,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必要性,开创了“教育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先河,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德育思想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注重个性的培养和教育,反对教会权威和专制制度对个性和自由的压抑。如意大利教育家维多利诺提倡个性的重要作用,在道德教育上强调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拉伯雷认为人性是天然向善的,强调道德教育要符合人的自然本性,顺应人的天性禀赋而发展,指出给人们以自由并不会造成恶行。这一时期的自然教育论述缺乏系统性,论述的出发点也主要是政治、社会、哲学等角度,局限于教育方法的表面性细节而没有触及自然的根本内涵和原则,虽然如此,这也为西方近代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即“自然适应性”原则,认为教育首先应以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作为依据,摹仿和借鉴自然的严谨秩序,“教导的恰巧秩序应当从自然借来。”他通过列举自然界和社会的诸多事例与教育原理进行类比,以此说明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合理性。他要求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基本的品质外,还要把培养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当作道德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教学遵循自然的原则,但没有分辨人类和自然界的本质差异,没有确切指明应遵循人的天性发展和身心发展特征进行教学,仅让教学比照树木成长和鱼鸟生活的规律进行。他着重考虑的是客观的大自然,只能牵强附会地将人类的教育活动与自然现象相类比,使其理论显得有些机械、呆板,教育对自然的摹仿也具有消极的色彩,这必然影响到他对儿童作为独特个体的清楚认识,是一种“客观自然”。

正如“英国教育史学者克梯斯在《教育思想简史》中说:‘卢梭对于以后教育思想家的影响,比较任何著作家对他们的影响,都远远超过。甚至那些不赞同卢梭的某些主要教育理论的人,也从卢梭那儿受到巨大启发。’”然而,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因此,对于卢梭思想中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并批判的加以继承。

参考文献

【1】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0.

【2】哈登斯坦.片段(第八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24.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34.

【4】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290.

【5】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74.

【6】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79-180.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