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末,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理论与教学活动的发展。诺丁斯提出的培养具有关心能力的人、围绕关心来设置课程、建立关心型的师生关系等关心教育理论对于新时期我国高校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从人出发,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一项基本工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能动体,其活动必然受人的特性的制约。受人性的约束和规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那么,它必然要遵循人性原则。
[关键词]关心教育理论人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实践属性启示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提出了关心教育理论,迅速成为教育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也为20世纪后期西方关心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借鉴。
一、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一)关心的含义
诺丁斯认为关心的含义主要有两种:一是关心与责任感相似,如果一个人操心某事或者感到自己应该为之做点什么,他就是在关心这件事;二是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所期望或关注,他就是在关心这个人。关心行为就是考虑到具体情境中的个体及其特定的需要所做出的旨在增进其福祉、有益于其发展的行为。关心意味着对某事或某人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如果被关心者的自主选择是不正确的,有碍于他的长远发展,关心者就不能满足这种需要,而有责任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知被关心者,然后由被关心者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关心要考虑效果,但又不是功利的。[1]
(二)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诺丁斯认为,教育过程要重视学生个体的特点和价值,强调学生主体的情感和兴趣。为此,诺丁斯主要从教育目的、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关心教育理论。
1、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关心能力的人,培养出关心型的学生,必须用一种广角的教育来引导学生关怀自己、关怀自己身边的人,关心人类、动物、植物、环境、工具和思想等。”[2]诺丁斯认为,真正的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单纯对学生智商的培养,教育最终的目的不仅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还要将学会关心等情商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2、课程的设置方面既要考虑到智能、活动和动机的课程计划,同时也考虑到经验连贯性的课程设计。[3]在分析对比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和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弗兰克林?博比特提出的应“围绕人类活动组织课程”等不同课程理论的基础上,诺丁斯提出,要围绕关心来进行教育活动,即运用关心这一个主题来进行课程设置,整个课程的计划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既要包含有专门的智力教育的课程,又要有培养学生具有关心意识和能力的课程和活动。
3、关心教育主要有四种方法: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诺丁斯提出,道德教育中的榜样教育可同样适用于关心教育中,教师必须过以身作则地以关心行为来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关心关系,通过足够的关心、被关心的体验过程,帮助学生培养起主动关心的意识和能力;对话不能只靠简单的语言交流,而是师生间的一种心理沟通,是一种双方探寻、理解的心理过程,对话范围涵盖爱、希望、恐惧、宗教等话题,同时在对话形式上要平等,以寻求师生间的理解、赞赏和共鸣,达到建立起充满关心的师生关系的目的;实践则是帮助学生积累关心经验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比如学习一些志愿性的服务,像她所提过的“学换玻璃窗、修家具、打扫环境、学种植、在办公室或教室帮助老师等”[4],教师要在关怀活动中加强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认可指:“教师应该赋予学生与其现实相符的最好的自我形象——不将遥不可及的幻想强加于学生,也不是提出主观性的‘期望’。”[5]在整个关心教育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出相应的发展目标,目标得要符合学生个体的特点和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关心学习和实践来获得正确的、良好的意象,同时主动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认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关心能力。
4、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方面,诺丁斯主张要通过关心教育理论和实践来建立一种真实的、关心型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是关心者,学生是被关心者,整个关心关系开始于教师主动的关心行为,结束于学生的积极反应、接受和回馈,这种关心型师生关系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十分严格,在整个关心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懂得认识学生的差异、理解学生的真实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关心、关爱的气氛,来促进学生身心方面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这种关系也要求作为被关心者的学生要有积极的反馈,才能使整个关心行为和关心关系得以继续进行和最终建立。
二、对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新时期,国内外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新媒体的广泛传播,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面临巨大的挑战。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传统的理论说教、灌输转变为现实的关心关怀的教育,应该要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让大学生在关心关爱中收获教育和成长。而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则顺应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要求,也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关心能力教育
诺丁斯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关心能力的人,所以高校不但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把关心教育融入于整个高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把关心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中。坚决将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关心教育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出不仅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同时还具有良好品德、懂得关心他人的人。诺丁斯认为,“以情感人、育人”是关心教育理论的主要特点,因此,高校也应当把情感教育即关心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只有通过情感交流,通过关心和被关心的完整过程,学生的关心意识、能力才会真正成为他自己的想法和习惯,进而表现在他们的日常言行、举止中,并帮助他们最终树立坚定的、高尚的道德信念和行为。
(二)通过课程设置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
诺丁斯认为,可以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将关心教育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中。当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则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单独设置为一科进行独立教学和考核,这无疑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当借鉴诺丁斯所提倡的课程设置思路,将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贯穿于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使大学生在各种活动得到学习。此外,在具体课程科目的设置上,还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和社会实践的连贯性,以达到持久的、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时,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上,不仅要注重概念、判断、逻辑认识以及社会实践等理性的因素,还要关注情感、信念、意志、需要等非理性的因素的影响,即不但要重视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的教育,还要将课程内容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运用大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热点事件进行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应当采用不同途径、多种方法进行教育,不只是局限于日常的课程教学中,还应当把它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将师生间的日常沟通与情感交流转变为情感交往、理解和认同,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三)通过转变教育方法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由统一的、标准化的教育方法向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转变
“我们的目的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因人而异的尽可能最好的教育,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出发因材施教也最符合我们国家的利益”。[6]诺丁斯曾经批评美国的教育是在向学生灌输统一的、标准化的课程,并让学生接受统一的、标准化的考核和评价,而这种教育内容和方法并不符合关心教育的宗旨,也严重违背了学生的个体性和多样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她提出应当让统一的、标准化的教育方法向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转变。目前,我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也是向大学生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的教育,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教育和考核,师生间坦诚交流的机会十分有限。通过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后,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阶段、不同的思想政治素质等不同特点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高校教师要努力增加与学生个体在课堂内外的沟通和交流,实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改变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时刻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实时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动态,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干预、疏导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由理论灌输的教育方法向重视情感的教育方法转变
诺丁斯认为,关心教育强调的是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关心的行为体现的是关心者对于被关心者的真实情感。所以,情感教育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方法。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以理论灌输、课堂教学为主,情感教育的方法运用十分匮乏,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乏味,教育方法限于说教,教学氛围无聊枯燥,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等不良后果。通过把情感教育的方法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把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的情感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很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达到“以情感人、育人”的目的。比如,教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做到尊重、理解和欣赏,课堂活动中要有耐心和爱心,与学生的交往交流中表现出真情实感;在传播课堂知识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接受和喜爱等积极的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在关心关系中实现自我学习的能力,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
(四)重视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诺丁斯提出,培养具有关心能力的学生,教师要以关心者的身份出现在教育的过程中,并做到相信、认可学生的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平等相待、互相关心,最终形成一种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关系,即关心型的师生关系,这些都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标准和高要求。
1、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知识储备、理论结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学科,担负着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对于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要求十分严格,它研究的对象不仅包含了身心方面的健康知识,还包含了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所以高校教师要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作好满足大学生对于各方面知识内容的求知准备,这就要求教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不仅要熟悉某一领域的知识,还应该对哲学、政治、法律等学科有所了解,能对于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解析,并且善于运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活动。
2、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关心能力
传统的教师更加注重的是教学能力,即通过课堂教学解析教材、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课业成绩等。但是,这种仅注重教学能力的教师想要培养出具有关心能力的学生是不够的,要想成功建立起关心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表现出关心,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爱心和耐心,更需要的是高超的人际交往策略和技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通过增强自己的关心能力,关心型的教师要能够把关心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不仅要将关心表现在课堂上,还要能够延伸到课外活动中,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师有较强的关心教育能力。
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符合新时期的发展特点,但也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相关理论还有待深入研究和细化、关心教育的评价标准并不明确、理想化的理论与现实性的教学实践存在冲突等。但是,关心教育理论的提出相较于传统的教育,减少了教育的功利性,强调了学生智力、情商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等新特点也能为新时期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三、人性的基本内涵
(一)性本善论的解析
儒家是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其以人性论为核心,认为人性本善,教育可以提高发展人性,使善者更善,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注重人性,以“仁”“礼”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礼”和“仁”,分别指政治行为以及道德规范的准则和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是儒家伦理结构体系的核心,也是儒家政治思想教育的核心。但是,在封建主义集权社会,孔子顺应时代,将儒家思想加以推广。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不可辩驳的充当了当权者的工具,它的核心人性论以及“仁、礼”观点与其一整套哲学观点符合了中国历史不同时期当权者的政治目标和理念,是各时期当权者对民众政治思想教育的理论,因为它符合当时的国情和民情,抓住了人性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并衍伸出各种顺应人心、发展人性、改变思想、影响行为的理论。它的长久存在并影响深远无可辩驳的说明儒家的学问集中在顺应人性、发展人性,将人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唯一。
(二)马克思主义“人性论”
人性和人的本性字面相近,意义上却有根本的区别,人的属性和人的本质也有其特定意义,区分这些概念可以更准确抓住人性的内涵。
人的本性指是指人类天生的、遗传的性格,区别于后天学习而形成的性格。人的属性指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性,是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全部特性。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人性是人在社会交往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可以区别于动物。人与自然、社会、自身三者的关系中,作为自然存在物、社会参与物和自身能动产物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实践属性展现了这种特性,人是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在马克思政治理论体系中,人首先“直接地是自然地存在物”,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实体,是人的自然性。然后,人必须生存于社会才能区别于动物,人在社会中存在、发展、消亡,具有群体、合作和归属的取向,并受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道德关系、阶级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不断通过社会活动获取信息,规范自身行为,使其符合社会准则。人的社会属性使人性的现实表现。最后,人具有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所需,能够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通过人的实践性相连接,三者相互统一又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人性的系统结构,使作为整体存在的人得到了完整表征。马克思还强调实践在人性中的作用,因为人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自身,实践不仅能符合和改造人的自然性,还能通过多样的社会活动主观能动的改造现有社会关系,从而形成和完善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还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然性和实践性受到社会性的制约,人的自然性不像动物的纯粹的本能的生物性,而受到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的约束,受其指导规范。人的实践性也必须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同样与社会关系息息相关,离开了社会关系,实践性也失去目标和价值。因此马克思认为人性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来变化和发展的,而不是抽象且一成不变的。
四、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满足和引导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人同时具有双重属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人的某些需要主要来自于自然属性,有些需要主要来自于社会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对人们的各种不同需要进行分析。需要是有层次的,针对不同层次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思想问题说到底无非就是社会现实的可能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矛盾,一旦这一矛盾解决了,思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人作为完整的主体,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个人需求也是不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生产活动,它的对象是人,每个人都有客观或主观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些需求抑制生产活动发展,满足这些需求促进生产活动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看到在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人们各种需要的合理性和复杂性,更要着眼于理想的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引导人们的需要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不同于片面发展,它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即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而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只要存在私有制,人的片面发展就是必然的,社会分工把人和社会关系推向不可调和的矛盾中。“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首先指人的完整发展,即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的到完整的发展,包含了人的体力和智力多方面充分和谐自由的发展,不仅包括才能的多方面发展,还有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发展和丰富。这种观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全面性出发,首先全面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满足其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然后要依据个体,尊重个性,激发潜能,鼓励创造,促使教育对象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样才能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对象得到全面发展。
五、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基本特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束缚人性,而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点,它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指导下,树立以人为本为理念,以人性关怀和人性复归为宗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对教育对象个性的尊重,充分调动教育对象的实践性,在创造利用条件合理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使受教育者的需要得到满足,并促使他们提升潜能、发挥价值和完善人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要以人为始,更要以人为终。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实质是以人为本
“以人文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理念的本质。以人为本,不仅阐述了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并回答了发展的因和果;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也是同样如此,“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是人,教育对象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具有社会关系、有自身能动性、能够产生创造性的人,教育当以受教育者的发展为根本,只有承认受教者具有人性,才能从本质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果,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只有达到这个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它的意义,脱离了人的培养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应有本质、丧失了价值。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受教者的思想境界、心理素质和创造能力,使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体现存在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地位和价值的肯定,不再以约束、控制、管理为手段,而是唤醒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受教者的发展,一切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依存。
(二)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化
人的实践性使人主观能动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为,但思想在一个动态稳定的范围内又受环境影响,能够对外界信息有选择性的吸收和改造。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主体的行为意识发出信息,对受教者的思想加以影响,进行教育。人的社会属性使人区分于动物,社会性决定了人的群体、合作、归属属性,在与他人交往中,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社会意识形态熏陶中,能够与他人沟通并吸收教育主体传授的信息从而接受教育。因此通过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直接施教,富有成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依据人性产生规律
人的社会属性是复杂的,因为人的需要是多样变化的,实践是丰富发展的,社会关系是日趋广泛的,这就决定了人的思想从产生到变化发展的原因、途径、结果都各不相同。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变化发展同样促使人的思想的变化发展,社会生活多样因素能够影响人的思想,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教育方式会使受教者产生不同的思想倾向,符合当前时期社会形态的思想特征就此产生。思想品德教育也应紧跟时代发展,抓住人的思想变化的规律,因地因时制宜,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四)人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系列方法和原则的根源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使受教者在人性上有好的转变,这是最终目的。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当将“人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出发点是要做到一切从受教者的人性出发,先要透彻了解并分析受教者所具有的各层次的人性,在从分析结果出发去探讨研究,从而找到适合不同层次人性受教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就是找到突破口,使受教者最容易接受思想教育。采用这种方法,有计划有目的的抓住“人性”各个发展阶段的时机进行教育活动,并形成规律继续进行教育,符合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能得到比传统灌输、制约、强迫教育方式好很多的效果。这一方法从人性发展规律入手,把握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根据。作为归宿点是以实践来检验真理,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不是空谈长调,不是纸上谈兵,而要以目的是否实现来判断,受教者是否安然接受教育,人性是否得到提升,思想境界是否得到进展,创造力是否得到开发,主观能动性是否的到发展,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也是目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的到好的效果,应当继续推进发展,无效甚至起反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苗头阻断,重新寻找良好的教育方法。从人性出发,归结于人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能更有效。
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原则的基本途径
(一)人的自然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
人具有自然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人的生命、权利、个性和自由,要思考社会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利益,要寻求人在社会、经济、文化相处中如何得到素质的全面发展,要依据受教育者的思想知识水平、接受教育能力,接受新思想需求等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选择相符合的内容、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被接受。
(二)人的社会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人总是劳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人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的同周围所有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也总要归属于特定的种族、国家、民族或各种社会群体,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形成人的社会性。自然属性的人只有处于社会中,与各种人产生社会关系,并经历历史运动洗礼后才能成为完全意义的人,形成人的社会属性。人性同样只能在同他人的社会关系里人所扮演的角色、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之中表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当根植于人的社会性,受教育者最终将进入社会,使受教育者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发挥受教育者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社会价值。
(三)人的实践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人的实践性是连接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纽带,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可以促进自身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在关注因和果的同时,还要注意结合个体实际,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育进行的同时,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到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得到提高,个体实践应当与理论知识教育相结,二者相辅相成。通过实践,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才能得到巩固,通过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能得到发展,通过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得到验证。
注:
[1]Caring:AFeminineApproachtoEthics[M].MoralEducation,1984.
[2]Noddings,Nel.AMorallyDefensibleMissionforSchoolsinthe21stCentury[M].PhiDeltaKappan,Jan95,Vol.76Issue5.
[3]Noddings,Nel.TheChallengetoCareinSchools[M].NY:TeachersCollegePress,1992.
[4][5][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3.192.
[6]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王艳华,纪文婷.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思想政治教育,2011.
[8]吉俊洪,杨森林.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性原则初探[J].《探索》,1998,(5)
[9]张玲玲,钟明华.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个性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3,(3)
[10]覃南图.党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6,(1)
[11]高明星,张克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
[12]王向荣,焦金波.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
[13]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
[14]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5]马武,王晓莉.马克思人学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前沿,2002(12)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编:430079。
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课程体系构建与集成重点难点研究》(课题批准号:DEA11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