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燕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是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增强“问民”意识,就必须做到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为切入点,把从人民群众中获取执政智慧作为关节点,忠实践行党的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D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7-0048-02
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我党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深入基层,关注民生,解群众之疑,集群众之智,帮群众之需,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胡锦涛总书记也一再强调,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可见问民问题的重要。因为问民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感情、一种态度,也是执政党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领导干部倘若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就谈不上亲民、爱民、为民,更谈不上以民为本、执政为民了。因此,增强问民意识,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对于如何增强问民意识,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问政于民
问政于民就是执政者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经常问群众自身的执政情况是否合乎民意、人心,是否符合宗旨、法纪,恪守为政之道。
问政,按词汇解释,是咨询或讨论为政之道之意。问政之“政”其实质是指执政理念、执政宗旨,而非一般的具体政务、实际工作。为政之道从大道理说,就是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归根结底,就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从一定程度上说,只有问政于民,才能执政为民。我们经常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因为执政与为民是联系在一起的。执政,从本质上讲就是为民去掌权、去服务,离开了为人民服务的执政,执政就失去了它的目的。为民是执政的目的,执政要紧紧围绕为民。我们常讲,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回报人民,一切权力为了人民。因此,每个领导干部都必须充分认识权力的本质来源于人民,以及权力的人民性。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对于执政党来说,权力腐败是党执政的最大危险。反对权力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如果腐败不能有效遏制,党就会因此而丧失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党的斗争历史表明,我党是任何人都压不倒、打不垮的,但党内腐败却是党的致命点。在问政于民中,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党的宗旨观念,经常自问“权力来自哪里、用权为了什么、权力如何用”等问题,增强事业心,强化政治责任、时代责任、权力责任、为民责任,把责任感与使命感统一起来,一切按党、国家的纪律和法规办事,去做人、去从政、去做官、去为人民服务。恪守为民之责,为民尽责、尽心、尽力,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多办好事、实事,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
二问需于民
问需于民就是执政者要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为切入点,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帮助解决群众最急、最盼、最难、最怨的现实问题,端正执政理念。
问需于民方知冷暖。群众的问题肯定是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盲点问题。就目前来说,怎样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问题。执政就是要把解决好教育、就业、分配、养老、医疗保障、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民心工程,认真抓好抓实。“群众利益无小事”。许多事情虽小,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不可小视和应付,而应认真去办、努力做好。在接触群众中,哪怕是来自于群众中的牢骚、埋怨都不可怕,都要耐心听清楚、明白,做到心中有数。
民生问题是近年来政府施政下工夫最深、绩效最显著的地方,也是社会舆论点击率最高、考问最多的话题。如果说改革之初的民生问题更多地受制于发展滞后,是如何尽快打破短缺经济的格局,今天则更多地聚焦于公平正义,是如何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如城市房价狂涨、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恶意欠薪”屡禁不绝、损害子孙立足根本的环境破坏等等,对这些问题、难题,如果能及时得到妥善、满意的解决,就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如果解决得不及时、不迅速、不彻底,就会影响群众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情绪,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也会波及社会及政权的稳定,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历代仁人志士关心民苦、民疾、民愁,他们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民疾而奔走,为民生而费心,用自己的精魂铸成中华民族的脊梁。这是我们当代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效仿、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问需于民,一是要问得科学,要转变问的方式,变被动坐等着群众来问为上门主动问,耐心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不做样子,不走形式,这样能问出真情,有利于积极疏导矛盾和情绪,使百姓愿望得以实现,利益有保障,心情舒畅,社会和谐;二是要问得真切,就是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带着真感情,真心去问,问出实情。只要带着真感情,真正放下架子,深入群众,与群众心贴心,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许多误解都能消除,许多难题都容易破解。了解了真情,才能为党和政府制定发展思路、政策措施奠定基础;三是要问得准,就是内容上要实,是牵涉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企盼的问题,避免随意性,问题找得准,有利于采取措施“对症下药”,从而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工作开展。
三问计于民
问计于民就是执政者要把从人民群众中获取执政智慧作为关节点,虚怀若谷,汇聚民智,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坚持问计于民,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聪明才智,这是我党长期执政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加强民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问计于民是尊民意、集民智的过程,是一种面向群众的工作作风,也是一种重心“下”移的“为官”姿态。坚持问计于民,还是靠拍脑袋决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领导机关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折射出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出色的政绩源于良好的作风。如果高高在上,忽视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群众的意愿不闻不问,盲目地发号施令,工作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干部就得不到群众的信任,做出的决策就不可能民主、科学。对于怎样解决问题、更好发展,人民群众有很多好的、可行的意见或建议,我们要明确,智慧孕育于群众之中,我们的政策措施都是为民服务的,群众也最了解实际问题,对于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突出问题,群众也看得透、了解得深入,如果坚持深入基层,问计于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心实意地倾听群众的呼声,掌握第一手资料,妙计良策就会源源而来,就能充分调动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调动大家关注、贯彻落实政策的积极性,就能“对症下药”,做出合乎民意、合乎实际,经得起检验的科学决策,就能有效防止盲目蛮干、一厢情愿,处理问题就会得心应手,增强执行中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圆满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因此,要强化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观念,切实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自觉树立群众至上的思想,畅通民主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发挥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理解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集中群众智慧,就能有效解决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总之,作为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只有增强问民意识,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重、以民为先,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同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人民才能充分信赖和拥护我们的党,我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