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积累与中国的经济增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2

资本积累与中国的经济增长

李倩

李倩(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在2009年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的基础上,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但总体上看仍将乐观。本文首先对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判断,然后阐述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之后分析了中国资本积累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资本积累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资本积累;投资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9A-0089-01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今年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0年中国的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这出于以下原因:世界经济总体是缓慢复苏的,总的环境比2009年要好;2010年出口对中国经济肯定是一个正拉动,不会再是负拉动;另外两驾马车——投资、消费,2010年总体上继续保持2009年的势头。资本投入增加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但是,近年来,中国资本积累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一定会更好的发挥出来。

一国筹集资本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个人储蓄,使资本积少成多地积累起来;第二,政府通过通货膨胀办法积累资本;第三,国家利用税收手段取得资本,然而,如果税赋过重,将有损于私人创业精神并最终殃及国民经济的增长。当然对于开放经济的国家还可以利用外资。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公有制经济占整个经济的90%以上,资本积累主要源于公有制内部,在城市主要来自对国有和集体企业征收的税利,在乡村主要来自对农村集体征收的农业税和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这种积累模式巩固了重工业的基础,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但同时导致加工工业和轻工业严重滞后的重工业自我循环的畸形工业格局。

改革开放后,上述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加工工业和轻纺工业为投资重点,改变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格局。自90年代开始,国家投资逐步从竞争性行业退出,集中于基础行业,如能源、交通、通讯业等,产业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从资本来源看,我国以各种形式引进了大量外资,这在我国资本紧缺的情况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外资占我国资本形成额的比重是较小的。从国内资本来源看,由于产出实际增长速度的提高和分配格局的变化,本世纪初期国内总储蓄中,居民储蓄占3/4,政府和企业储蓄只占1/4左右。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银行贷款约占30%,企业、城乡居民自筹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占60%左右。可见,居民已成为储蓄主体,企业已成为投资主体。1

我国资本积累的最终源泉是有效的国民产出的增长。当前国内资本积累来源中政府投资比重过大。比如在2008年推出的4万亿元新增投资的资金来源中,新增中央投资共11800亿元,就占到了总投资规模的29.5%,主要来自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政府性基金、中央财政其他公共投资,以及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而今后国内资本积累来源的重点不应再是政府,而应是国民的间接投资(银行等储蓄)和直接投资。政府应当进一步退出竞争性行业投资,专注于民间投资无法涉及的领域。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资本积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才能形成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2001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长期处于失衡状态,集中的表现即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到2007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718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735亿美元,国际收支顺差达4453亿美元,是2001年的8.5倍。双顺差导致了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外汇占款形成的货币供给过多,流动性过剩。这种过剩反映到实体经济和资产市场,就出现了通货膨胀和资产市场泡沫增加。到2007年末,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达到4.8%,11月份达到6.9%,远远高于2005年的1.8%。2007年末,上证指数已超过5000点;房地产市场价格急剧上升,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2%,北京商品房价格上涨甚至超过40%,远高于同期居民收入的上涨幅度12.3%。

我国当前大量的贸易和资本项目顺差,正是由于我国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过多的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的结果。因此,投资长期低于储蓄才是我国双顺差的来源,也是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深层的根本的原因。2国内投资与储蓄的失衡不仅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而且造成了国民福利的极大损失,也是对我国宝贵储蓄资源的闲置。储蓄的溢出效应实质上是用国内实际的资源换回了巨额的外汇储备,而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之下,以货币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内在地具有贬值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邱晓华等.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J].经济研究,2006,(5).

[3]李善同.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分析[J].财经界,2005,(11)

[4]张志勇.我国经济增长中物质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源泉[J].山东社会科学,2007,(9).

[5]周丽华.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资本形成差异比较研究[J].武汉金融,2009,(9)

作者简介:李倩,(1988.06—)汉族,重庆沙坪坝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工程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