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石华田玉姝
(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产科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按摩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200例和对照组200例,治疗组于术后6小时后给予足三里穴位按摩,对照组给予术后护理常规。结果:两组剖宫产术后产妇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发生腹胀的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后给予按摩足三里穴位可有效促进胃肠蠕动的恢复,缓解术后引起的腹胀,使患者尽早排气。
【关键词】足三里穴位按摩胃肠功能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5-0340-02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剖宫产不断上升的现象[1]。术后产妇因手术创伤、麻醉、禁食、术后镇痛泵的应用等因素,使胃肠蠕动减慢,延长了排气时间。胃肠蠕动抑制到完全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且期间易发生腹胀、腹痛,而产妇又需要尽早的进食以便尽快泌乳,因此预防产妇发生腹胀,及时促进产妇尽早排气显得愈来愈重要,为使产妇尽早排气,我科自2009年1月—2009年6月开始对剖宫产术后产妇采用足三里穴位按摩以促进胃肠蠕动的恢复,尽早排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4年6月—2014年12月40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年龄22—36岁,均为初产,无便秘史,排除合并有其他脏器疾病的孕妇。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
400例剖宫产产妇按照手术先后顺序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200例和治疗组20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体重、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2治疗方法
产妇术后均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包括协助产妇按摩双下肢、协助翻身、协助下床活动等,对照组发生轻度腹胀者不予处理,中度以上腹胀者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术后6小时后给予进行双下肢足三里穴位按摩,方法为:正确选择足三里穴位:位于犊鼻穴直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侧约一横指处[2],用左手拇指指腹按摩右腿,右手按摩左腿足三里穴位,力度适中,以产妇感到酸、麻或胀为宜,每天按摩3次,每次20—30分钟。
1.3观察指标
排气时间。
2.结果
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采用足三里穴位按摩后,其腹胀持续时间,排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x-±s)
3.讨论
3.1剖宫产产妇引起腹痛腹胀的原因
由于手术对腹腔脏器的干扰,麻醉药品的使用,术后伤口疼痛、输液、个人体质等原因限制了患者活动,术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肠麻痹,使胃肠功能受到抑制,肠道积气,从而引起腹痛、腹胀,进而影响了产妇的进食时间及食物质量,不利于产妇在最短的时间内康复和分泌乳汁,从而影响母乳喂养。
3.2穴位按摩可使产妇术后尽早排气
剖宫产术后临床上促进排气的主要方法是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但不适用于全部患者,中医认为,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按压足三里可以调通腑气,行气导滞,健脾和胃,养血活血,益气升阳,温经通脉,从而促进胃肠蠕动[3],剖宫产术后在常规指导下床活动的基础上,给予按摩足三里穴位,使产妇在术后较短的时间内缓解了腹胀,促进排气,从而缩短了禁食时间,与单纯指导产妇活动,肛管排气等方法比较,更能有效地缓解腹胀程度,促进产妇有效排气,利于产妇营养的补充,从而利于产妇尽早泌乳,提高了母乳喂养率;进食后还可以减少输液,有效地预防术后肠粘连,促进了术后早日康复。
3.3穴位按摩的注意事项
按摩时,穴位选取应准确,注意倾听产妇的感受,按摩力度适中,与产妇有效沟通,以产妇能耐受为宜,同时应注意产妇保暖。
综上所述,此方法简便易学,易于操作,不受体位限制,效果明显,对产妇无创伤,无不良反应,同时,通过穴位按摩还可增强护士护理操作的主动性,加强了护患沟通,增进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医患和谐。
参考文献
[1]林航,王红日.穴位按摩对剖宫产产妇的影响,福建中医药,2008,39(4):27
[2]吴萌萌,刘存志.足三里穴与脑功能相关性研究概况,中医杂志,2011,52(8):710
[3]许阳贤,针灸对dixon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5):44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