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四线”规划管控方法探索——以东莞生态产业园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城市“四线”规划管控方法探索——以东莞生态产业园为例

陈俊峰

东莞市城乡规划局523000

【摘要】城市“四线”是指蓝线、绿线、紫线、黄线,分别是城市各类绿地、水域、历史文化遗产以及重大基础设施的控制线,是城市发展底线,是城市规划的核心管控要素。本文以生态园“四线”控制规划为例,探索细化“四线”规划管控要素,创新规划管理的方法,对类似地区的规划管控提供借鉴。

一、加强城市“四线”管控的重要意义

东莞生态产业园(简称“生态园”)位于东莞市区以东,面积约31平方公里,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工业园区,以城市湿地为特色、发展高端产业及配套服务业的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目前已与松山湖统筹发展,被纳入了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承担生态修复、区域统筹、低碳示范、创新发展等任务。我国已出台了城市蓝线、绿线、紫线、黄线管理办法,提出了原则性管理要求,通过本次生态园“四线”管控规划,探索细化管控要素,创新规划管理方法,对类似区域提供经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1、严格管控底线要素,以“四线”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如东莞2014年底建设用地比例已接近47%,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和利用力度有待提高,基础设施空间预留有待加强。因此,有必要开展“四线”规划与管理,严格保护城市的安全线、记忆线、生命线,作为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由传统“建设用地”管理为主向“非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综合管理转变。传统规划管理重点在建设用地,已有较为完善细化的控制管理体系,而对非建设用地则相对不足,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侵占绿地、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生态园总规确定了50%用地为非建设用地,并生态修复和整治,目前完成了中央水系、湿地的建设,因此,加强非建设用地的管控办法十分重要。

3、整合相关规划成果,促进“一张图”的综合管理。生态园已完成了总规、专项规划、控规以及相关部门规划,但有关规划衔接关系模糊,实施与管理存在部门交叉与重叠,有必要通过“四线”管控,进一步的提取与整合,明确核心要素的管控原则,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促进“一图式”管理。

二、东莞生态产业园“四线”管控的主要思路

1、底线规划。重点关注底线要素,强调刚性控制为主,弹性引导为辅。如对蓝线、绿线重点划定对行洪安全与生态保育有关的泄洪通道和生态绿地等,强调刚性定界管控,而对于其他一般绿地仅实行规模控制,具体界线由下层次规划细化落实。

2、协调规划。规划深度界定于总规层面的专项规划,以“四线”为核心,整合现有各类各层次的规划,梳理衔接现有规划,协调各部门的管理规定要求和各种建设行为。

3、平台规划。依托现有规划体系,建立起“四线”管理信息库,实现其管理运行的初始化信息平台,促进一张图管理。

三、东莞生态产业园“四线”划定与管理策略

1、“四线”划定

(1)对象界定。明确生态园的规划管控底线对象,进行刚性控制。以蓝线为例,涉及安全的泄洪通道以及生态涵养、生态景观的湖泊水塘划入蓝线,其他水体不划入蓝线,提出弹性指引要求。

(2)初步划定与协调调整。以生态园总规、土规、生态控制线等为依据,以各专项规划、控规为基础,进行甄别,初步划定“四线”。结合发展需求变化与相关规范要求优化边界,矛盾部分提出分类处理建议,通过部门协调、征求意见等方式落实“四线”管控范围。

(3)“四线”划定。生态园划定蓝线672.5公顷,占总面积的22%,划定绿线1134.0公顷,占37%;划定黄线159.8公顷,占5%;划定紫线6.0公顷,占0.2%。部分重叠区域实行双线或者多线共同控制。

(4)规划影响评估。对现有规划对比与影响评估,并提出调整完善建议,由下层次规划严格落实。

2、管理策略建议

(1)规划成果信息化,规划管理有据可查。搭建“四线”管制信息管理平台,便于开展日常规划编制和管理。同时建立动态更新制度,在规划审批、变更审批信息与空间图形实体建立关联,实现信息动态更新。

(2)规划成果规范化,规划管理有章可循。一是出台“四线”管理细则,规范各类建设和行为。二是制定“四线”管理技术文件,以片区为单位形成“四线”管理图则和管理要点,包括用地规模、功能引导、建设指引和活动管制,由下层次规划中严格落实。

参考文献:

[1]东莞生态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东莞生态园“四线”控制专项规划.2013

[2]李枫,张勤.“三区”“四线”的划定研究——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和明晰管理事权为视角[J].规划师,2012,28(11):29-31.

[3]荣博,苏云龙,杨志刚等.北京市五线划定标准及综合规划研究[C].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