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现代教学策略的意义
1.1研究现代教学策略是政治课课程改革的需要;新一轮中学政治课课程改革说到底就是要改变中学政治课学生不爱听、脱离学生实际、不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状况。而这一状况的形成是与传统教学中的一味“说教”以及学生一味“背书”密切联系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去实践、去完善。
政治学科的教学必须运用适合自己学科内容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教师要探讨并把握本学科的方法论特性。唯有如此,一般教学策略才能作为教学策略的一般。
所以,在政治课课程改革的今天,研究符合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策略是解决新教材内容与讲课方法相统一的关键。
1.2研究现代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
政治课教改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管是小改教材,还是大改课程内容,90%以上的教师仍然津津乐道于“以不变应万变”,而不顾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背书、抄书、默书成为万能至宝,因为这样不仅教师驾轻就熟,而且学生考分亦高。也有些政治教师认为改革便是听报告、参观、写观后感,对于学生是否乐学、理解,教学效果如何则成为无稽之谈。这就使政治课改革在许多学校成效不太明显。
事实上,无论是传统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赫尔巴特,还是现代教育学家奥苏伯尔、布卢姆,毫无例外,都把教学活动理解为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方面活动的统一。
美国教育学家D•P•奥苏伯尔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创立了有意义学习理论,将教育者——学习材料——受教育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对于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但是,这套理论无法解决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而带来的学习效率问题。
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有助于我们在政治课教改中掌握国际上新颖而有效的教学策略,改变政治课不切实际的说教模式,不断提高政治课的实际教学效果。
2.政治课教改的教学策略
2.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当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后,就需要进一步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因为,只有在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探索、大胆地发表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自行地发现和自由地创造。任何对学生的压服、压制及教师独断,都将窒息学生发现和创造的萌芽。因此,政治课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探究、和睦相处、相互支持的气氛。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既然如此,就必然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平等,成为“学习共同体”。
2.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生的探究、发现过程往往围绕着问题而展开,因此我们的政治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成为问题情境。一般说来,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要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出来;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新颖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生动性。如“社会热点”问题,“道德两难问题”等,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求知状态,随之而产生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指意识到问题存在并尝试去解决它的一种心理状态。有了问题意识,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之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发现。
2.3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和过程;新课程根据国际最新的教育观,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关注他们是否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对学生如何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原来那种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学习方法上积聚的问题。虽然,从卷面上看,自主探究与题海战术得到的分数可能不分高下,但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是不同的,因而学生实际得到知识的情感体验也是不同的,收获自然也会不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更加注意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的影响,因此更加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注意学生能否在学习中提出问题、自觉思考,有无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4注意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位学生;中国最伟大的先哲孔子两千多年前就告诫世人。要“因材施教”。世界上既然找不到完全同样的东西,那么,就应当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能因为学生的能力、智力上的差别,或看不起与己思维完全不同的学生;或者对成绩暂时较差的学生另眼相看。学生素质的形成,并非在整齐划一的批量生产中完成的。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指标,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教育教学改革还在不断进行,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我们应学会反思,学会学习,敢于面对改革,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用先进的课程观、教学观充实自己。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和重组,以不断适应教改的需要,与时俱进。
收稿日期:200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