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县栗元庄小学,河北唐县072350)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087-01
摘要:阅读教学要侧重释义,释义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达到悟情的境界。有表情的反复阅读,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透过想象释义悟情,联系生活体验感悟,模糊意会释义悟情这样,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发均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释义悟情;人文性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达到释义悟情的效果。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文词本意、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释义而后达到悟情。
一、反复诵读释义悟情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咏、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潜心涵咏,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二、透过想象释义悟情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三、通过比较释义悟情
比较就是联系学生已学的词语、联系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
(一)联系上下文。如《灰雀》这篇课文,第一段写“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第十一段写“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表面看两词差不多,但联系上下文,“唱歌”和“歌唱”蕴含不同的意思。第一段“唱歌”比喻的是灰雀的鸣叫,很大成分是一种客观状态的描写;到第十一段重见灰雀时,
它不再是唱歌,而是歌唱,这就不完全是对客观实际的描述,更多的是情感的流露,列宁心目中灰雀“歌唱”所表示的欢欣正是他自己内心愉悦的反映。
(二)联系生活体验感悟。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章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有一句讲作者肖复兴见到叶老“那样随便、和蔼,作者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拘束”的意思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你们在生人面前感到不随便,这种感觉就是“拘束”。
(三)换词比较。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中的“飞舞”一词,可用“飘落”、“飞来飞去”等词替换,但都没有“飞舞”一词用得好。“飞舞”写出了小兴安岭林区秋天经霜的树叶的多姿多彩,被秋风卷起在林间悠悠地飘落时的美态,也表达了作者快乐高兴的心情。这种换词,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原词运用极佳,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的。
四、模糊意会释义悟情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递时性,要经历“模糊→清晰→模糊”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师教学[本文由中国教育学习网提供www.cn-education.com]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这是模糊理解);经过查字典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这是规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又渐渐领悟到: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周总理时同样的悲痛心情,以及对周总理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对词的分步体会,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语文教学要注重词语的释义与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们的学生,天天来学校上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求发展,并且是一种持续发展,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因而,每一节课教师的脑子里就要想到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一点知识,一些方法,一些启迪,还是一些积累?所以,提倡“释义悟情”实际就是人文性的再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实践证明,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发均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