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春英
(古交市妇幼保健院030200)
【摘要】目的:总结儿科静脉输液中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因素,寻找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提高儿科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方法:针对出现的儿科输液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护理人员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技能不过关、服务态度不好及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患儿家长对医疗、护理期望值过高是造成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结论:护理人员应加强学习、及时更新业务知识和技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工作流程,转变服务意识、增强沟通技巧,可降低护理安全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儿科静脉输液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1-0051-01
随着社会的进步,病人的法制观念、自我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病人对医院的要求已不再仅限于单纯的治病,而是更加重视就医过程的安全性,在质量的过程中,患者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技术操作水平及服务质量方向的要求不断提高,若产生疑问得不到及时满意解答,常会导致护患纠纷。儿科护理工作所面对群体的特殊性,孩子不能自理的特殊原因,家长对医疗服务的质量也赋予较高的要求和期望,更加关注护士药物治疗、护理操作全过程的正确性,患儿家属一旦对就医过程中的某一方面不满或发现问题,就可能导致他们对医疗护理工作的全盘否定。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医护服务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1]。然而,事实上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常不能达到理想的要求。如:孩子的群体特殊性、血管个体差异性、家长的配合是否得当、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服务理念、沟通技巧等。有一个环节上出现差错均能诱发护患矛盾,甚至产生纠纷。因此,加强儿科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转变服务意识、加强沟通技巧、不断提高服务技能水平将刻不容缓。
1主要的风险因素
1.1护理查对制度执行不认真:查对制度是医院护理管理的核心制度之一,也是护理工作安全和质量的重要保证,但临床护士具体应用时存在偏差。查对不严是护士静脉输液缺陷发生的主要原因。正确、严密的实施护理查对制度是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手段,由于气候及各种原因的影响,患儿输液的比例逐渐增多,常使护理人员不堪负重,产生烦躁的心理,思想不集中。如核对患者基本情况未认真执行“三查七对”、配伍禁忌、药品及其剂量凭工作经验,多数药物不要求做药物过敏试验,但由于患儿的个性差异,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难免有差错事件发生。为了快速简化患儿的输液操作流程,护理人员转抄医嘱、填写治疗卡时字迹潦草,这种不规范、不认真的行为常能诱发安全隐患。
1.2护理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在执行护理治疗过程中,没有遵守无菌操作流程,也是增加静脉输液缺陷发生的原因。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输液患儿比较多的时候,护理人员为了快速完成工作任务就简化了无菌操作流程:如操作前后未洗手,皮肤消毒的顺序和范围不按照要求而导致穿刺点红肿疼痛,严重者发生静脉炎。
1.3护理技术不过硬:小儿静脉细小,因脱水或肥胖给静脉穿刺带来一定难度,患儿对静脉输液有恐惧感,哭闹不配合。由于家长对患儿的疼爱,要求护士静脉穿刺一针见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给护理人员心理造成一定心理压力,特别是患儿家长及患儿不配合的难度更大,有时候,越是紧张越不能顺利完成操作[2]。
1.4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不好、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由于儿科护理面对的群体特殊性,儿科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至关重要,而实际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因各种原因对患儿家长的注意事项交代不清楚、在病人多的时候巡视病房不及时,特别是在每日患儿输液的高峰,护理人员忙于给患儿快速输液,而对患儿家长的一些交代事项常过于简单和形式化,在巡视中也是马马虎虎,不能及时的发现和识别患儿的异常反应及安全隐患,如药液外渗、局部皮疹、轻微药物不良反应等[3]。一旦上述情况之一发生,加上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态度冷漠,言语生硬,解释不到位,不能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患儿家长就容易产生埋怨情绪,甚至能诱发语言、行为暴力,引发护患纠纷。
1.5患儿家长对医疗、护理期望值过高:家长对医疗技术期望值过高,因家长心疼小孩哭闹,在配合小儿静脉穿刺过程中,按压小孩时配合不到位,所以常不能很好的配合护士,同时,对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期望值过高,都希望能一针见血。一旦遇到一针穿刺不成功,患儿家长轻者哭哭啼啼,重者则产生埋怨情绪,大喊大叫,甚至摔东西或殴打护理人员,引发护患纠纷。
2加强安全管理对策
2.1护理人员应加强学习、及时更新业务知识和技能:随着人们对医疗行业需求的增加,医疗已成为高风险行业,儿科护理风险性也相对的增高。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给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安全的护理儿科患者,已成为儿科护理工作关注和努力的方向,防范护理事故是儿科的一项系统工程,护理人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并不断的更新知识和提高新技能。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学会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提高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护理质量,努力减少不安全因素发生。要加强学习小儿静脉穿刺的技巧、小儿常用药物的剂量换算方法、儿科输液护理各个环节和流程、小儿输液药液外渗的观察和处理方法等。
2.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工作流程:儿科是静脉输液产生医疗风险的高危科室,工作中护理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各种护理操作常规。创造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控制交叉感染,降低院感发生。输液前要认真核对各种信息,如患儿的姓名、年龄与输液卡上及药瓶签信息是否一致,必要时要采取双核对的方式,避免因环境吵闹而未能听清楚或家长应付性回答造成核对错误。将查对制度与静脉输液等紧密结合,加强对护士进行教育,加深护士对查对制度的理解和运用,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2.3转变服务意识、增强沟通技巧:针对儿科患者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儿科护士应积极主动与患儿家长沟通,向家长做好入院宣教、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并向家长讲解各种护理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面对面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虚心听取患儿家长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通过我们贴心的语言沟通增强患者的信任感。首先要有一颗“慈母心”,要像妈妈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他们,给他们尊重和理解。其次掌握与患儿的沟通技巧,多用儿童语言、鼓励性语言和商量的语气,通过恰当的语言沟通技巧拉近与患儿的距离,不用命令性语句,以免使患儿受到惊吓或产生不愉快情绪。输液前,对患儿适当进行表扬,穿刺时护理人员要动作规范、笑容亲切、语言温柔,消除孩子的恐惧或陌生感,减轻痛苦。如果首次穿刺没有成功,护理人员应冷静对待,接受患者家属的抱怨,主动向家属表示抱歉,并主动更换人穿刺,以免再次穿刺失败激怒患者家属。输液穿刺成功后耐心的向家属执行告知程序,不得随意调整药液滴速,使得看护人员参与输液安全管理,发现患儿有不适应立即向护理人员发出呼叫,以免由于告知不到位而造成不良后果。
总之,面对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应大力推行人性化服务,提高护理质量。儿科护士首先要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学习,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苦练基本功、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其次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医德修养、自律、慎独、敬业和无私奉献。加强儿童心理学、法律学等边缘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适应患者高期望值的需要。这样才能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钟仕萍,黎雪梅.对护理服务质量投诉的原因分析及防范[J].护理学杂志,2001,16(8):506-507。
[2]林晓枫,张秀玲,张晶。儿科静脉输液中护理风险因素安全管理[J],健康必读,2012,7:118。
[3]吉建奇。儿科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临床医学,2009,9(22):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