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四川都江堰61830)
【中图分类号】R72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8-0013-02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效果。方法将482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42例)和对照组(240例),观察组在出生后12h预防性给予口服茵栀黄,结合抚触,直至出院。对照组不给予早期干预。如出现病理性黄疸,均给予输核黄素与蓝光照射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黄疸发生率分别为18.5%(242/45)、31.3%(240/75),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O.O1);差异有显著性(P<O.O1)。结论早期干预能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减轻病情,缩短病程,减少核黄疸的发生。
【关键词】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
虽然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特别是早产儿80%在出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由于早产儿发生黄疸后消退时间较长,可延到生后3-4周,而且较小的早产儿即使胆红素黄疸10mg/dl,也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1]。故新生儿黄疸早期预防和治疗是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减轻病情,缩短病程的关键。本文采用口服茵栀黄及抚触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1年6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482名,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g,Apgar评分≥8分,外观无畸形,排除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等高危因素。
1.2方法
1.2.1测定方法:两组均采用性能良好的国产HD-368型经皮测定疸仪(TCB)测定黄疸指数。对每一例早产儿生后第1天起,每天上午8~9时由固定的人员对每例新生儿前额及胸部皮肤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每个部位重复测3次,取其平均值,直至出院。
1.2.2观察方法: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242例及对照组240例.观察组出生后12h给予预防性用药和抚触,预防性用药:茵栀黄口服,1天2次:直至出院。抚触:采用国际标准按摩法,对新生儿进行抚触,每日2次,每次15min,均由新生儿科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根据足月儿黄疸干预推荐标准[2],达到考虑光疗水平者视为发生黄疸。即TCB读数≥12-15mg/dl,血清胆红素≥205.2-256.5umol/l,均按新生儿黄疸综合治疗,包括药物及蓝光照射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6天经皮黄疸指数测定比较(X±Smg/dl.)
2.2两者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黄疸45例,发生率为18.5%;对照组发生黄疸75例,发生率为31.3%,观察组黄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3讨论
近二十几年来,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较过去明显增多,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甚至占新生儿住院数的首位,可达30%~50%,由于诊断不及时,并发胆红素脑病致死或致残者也不少见。过去诊断高胆红素血症,多从肉眼观察到患儿出现较明显的黄疸后再查血清胆红素,不论日龄大小,胆红素超过205.2-256.5umol/l时才诊断,然后进一步找原因和治疗,明显达不到早期诊断和防治的目的。我院产科有专业儿科医生对每一例新生儿进行常规检查、指导。并采取方便、安全、无痛苦的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对早期新生儿(出生1周内)每日进行胆红素动态监测,并指导家长合理喂养和正确护理,减少肠肝循环和感染机会引起的黄疸加重,对高危儿和胆红素超过安全范围者则及时送入新生儿病室进行干预治疗,均全部治愈出院,无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大大降低了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避免了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又对一部分原属于生理性黄疸者免去接受不必要的治疗,减少转入儿科病房继发交叉感染的机会,提高母乳喂养率,减少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意义十分重大。
3.1茵栀黄颗粒为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茵陈、栀子、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茵陈、栀子、黄芩可利尿,促进胆汁分泌,加强胆囊收缩,且有温和地促进肠蠕动作用[3],这些均有利于胆红素的排泄,减少小肠黏膜对间接胆红素的吸收,降低肠肝循环,从而达到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目的。本资料显示,干预组胆红素峰值低、持续时间短、黄疸达到需光疗比例低,疗效肯定,使新生儿能安全渡过黄疸高峰期。茵栀黄颗粒服用方便,副作用少,易被家长接受,可作为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的有效药物之一。
3.2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视听等各种功能,其中触觉是最原始的感觉功能,皮肤又是最大的感觉器官当抚触时,信息可通过人体体表的触觉感受器及压力感受器,沿着脊髓传至大脑,大脑发出信息兴奋迷走神经,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等释放,增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加婴儿吃奶次数,并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胆红素经肠道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从而降低高胆红血症的发生率[4]。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已证实抚触对婴儿体重的增长、神经精神发育及免疫力提高等方面均有促进作用。且抚触能使母体乳汁分泌增加,有利于母乳喂养。随着抚触在儿童保健和儿科临床研究的深人,抚触对新生儿的作用将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7.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185~186.
[3]马清钧,王淑珍,主编.常用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M].天津翻译出版公司,1995.321.
[4]张桂芹,孙晓娟.抚触对早收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效果[J].新生儿科杂志,2003,18(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