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附注射液联合硝酸甘油、利尿剂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参附注射液联合硝酸甘油、利尿剂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分析

石慧娟郭惠王玉霞

(中卫市沙坡头区人民医院宁夏中卫755000)

【摘要】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119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60例采用参附注射液、硝酸甘油、利尿剂治疗,对照组59例使用硝酸甘油、利尿剂治疗。结论:并进行疗效评价。

【关键词】参附注射液;慢性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4-0049-02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最主要原因,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两大挑战之一。其主要诊断依据为原有基础心脏病的证据及循环淤血的表现[1]。心衰的治疗目标为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长期预后,降低病死率和住院率[2]。我们采用参附注射液联合硝酸甘油、利尿剂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病例。所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级对照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45~76岁,平均(59.6±5.6岁);对照组59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9例,年龄42~25岁,平均(58.2±4.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①有基础心脏疾病;②有慢性心力衰竭症状,按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出院诊断心功能Ⅱ~Ⅳ级;③至少具有1项心血管异常的客观指标,包括病因学、心脏形态学及心脏功能性指标(X线胸片和(或)心脏超声心动图等)[3]。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治疗组患者使用参附注射液联合硝酸甘油、利尿剂进行治疗,具体如下:参附注射液每次50ml,静脉滴注,1次/日;硝酸甘油注射液5~10mg加入50ml葡萄糖或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泵入,2次/日,呋塞米注射液每次10~60ml,静脉推注,1/日。均以1周为一疗程,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3.2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硝酸甘油联合利尿剂进行治疗,具体如下:硝酸甘油注射液5~10mg加入50ml葡萄糖或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泵入,2次/日,呋塞米注射液每次10~60ml,静脉推注,1/日。均以1周为一疗程,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4疗效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类,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显效:患者胸闷、心悸、气短、浮肿症状缓解,心功能分级较入院前好转2级及以上;有效:患者胸闷、心悸、气短、浮肿症状基本缓解,心功能分级较入院前好转1~2级;无效:患者胸闷、心悸、气短、浮肿症状无缓解,心功能分级较入院无改变。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8.33%,对照组为7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不良反应: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对照组有1例尿酸升高,治疗组无不良反应。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不同病因引起的器质性心脏病的主要并发症,是目前唯一发病率呈上升的心血管病,致死率高。20世纪90年代后期使用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B-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等)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有限度的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有症状的慢性心衰仍是与恶性肿瘤同样预后凶险的疾病,但我们应对的信心已大大增加[4];临床上应早期干预,积极干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不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配合药物治疗,可降低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及致死率。但住院患者的心衰治疗,尤其是终末期心衰的治疗仍是临床医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中国心力衰竭新指南提到中药治疗心衰取得初步成绩,并鼓励做进一步努力[5]。参附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红参、附片(黑顺片),中医认为红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的功效;附片具有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的功效;参附注射液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氧代谢和微循环障碍的作用;可改善心脏功能、改善心律失常,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能量代谢,抑制细胞凋亡;调节免疫功能失衡等作用。根据我院住院病历综合分析,参附注射液联合硝酸甘油、利尿剂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较硝酸甘油、利尿剂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有较大的优势,建议联合使用,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等。

【参考文献】

[1]内科学第8版166页

[2]内科学第8版169页

[3]姜红,葛军波.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特点[J].中国医药前沿杂志,2010,2(1):1-29

[4]黄峻.要重视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防治研究[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9,10(37):10-865.

[5]黄峻.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基本特点和内容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7(34):7-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