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创造思维
赵勤
(德阳市东电外国语小学四川德阳618000)
【摘要】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充实调整教育手段,探索教学新途径,给学生减负,为学生创造一个思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动手动脑的能力,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教学;思维;培养
时下,人人都在提教改,但观念更新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以教案为剧本,以教师为主角,以少数学生为配角,以多数学生为群众的课堂演出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语文学科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真正使课堂活起来,就这一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和体会。1、播放音乐,引入情景
在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但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二者必须做到和谐统一,这样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放一段适合的音乐,学生边听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加上范读时快时慢,时轻时重,让学生在时而凝重、时而轻新的音乐中欣赏朗读,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之中感到课文的语言美,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这样的气氛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做了较好的情感铺垫,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提高了素养,开发了智力,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运用电教,情景交融
利用电教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学《日月潭》一课时,可出示电教投影片,指导学生观察那里碧绿的湖水,连绵的群山,茂密的林木等,再配上一段并茂的语言描述,创造一个美丽的意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再因势利导地进行语文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由于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有了思维活动的依托,积极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力的翅膀,思绪活跃,一篇篇生动美妙的散文便随之而出。
3、寓教于乐,形象表演
学生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时也是心理品质、道德行为形成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在教学融入娱乐之中,使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的形象表演。如在教学《小马过河》一文时,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小马、老马、小松鼠。表演后组织大家评议让学生进一步揣摩各个角色的不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在表演中、评议中得到了锻炼和培养。由于学生要进行表演,这就是学生自己的一个创作过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学生的创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同时还受到了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亲自实践,不能光听别人说而不去试一试的思想品德教育。
4、加强课外的阅读,参加社会实践
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成家”的诀窍,无不回答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缎带了我们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是不能够满足孩子们高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也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我们应该这样去做呢?那就时指导学生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让他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
学生们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把课堂学习的阅读方法和知识应用到课外阅读之中,而课外读物中学习的知识也要应用到课内,使之能相互引发,相得益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选一些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能良莠不分,而且还要文章具有趣味性,如《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等优秀儿童读物。同时以要让学生广泛阅读文学、数学、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才能达到让学生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目的。另外对课外阅读还要进行摘记,进行思索,并根据情况指导学生开展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展评读书笔记,剪贴本,手抄报等形式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激发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训练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综合能力。
要使素质教育真正得到落实,老师就应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怪圈,摒弃以往的教学模式,不断充实调整教育手段,探索教学新途径,给学生减负,为学生创造一个思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动手动脑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