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的作用及方法探析
杨巧丽
(唐山市路北区成人教育中心学校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自主学习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其本质是主动建构。实现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自我更新作为观念支撑,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和学习情境四个方面入手,并遵循一定的辅导原则,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我更新;主动建构
Teacheratexaltationstudentindependencestudythefunctionandthemethodwithinabilityprocessdiscussionandanalysis
YangQiao-li
【Abstract】IndependentStudyisoneofthenewstudystylesadvocatedbytheNewCourseRenovation,whichtheabsenceisself-constructing.ToachievetheIndependentStudy,weneedtorenewtheteachers’ideas,improvethestudents’abilityofIndependentStudyfrommotivation,interests,methodandatmosphere.
【Keywords】IndependentStudy;Self-renewal;Self-constructing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经济与社会进一步开放,国际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即将到来,教育在培养跨世纪新型人才、促进全民族经济腾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日益明显的凸现出来。同时,时代的发展也赋予了教育更新、更高层次的要求。中国教育要改变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模式及其制约,变被动于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基础课程改革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传统的学习方式以接受式为主,而新课程标准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的过程变得丰富而富有个性。其中,自主学习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在遍及全球的终身学习的趋势下,自主学习作为终身学习的前提,开始越来越引起广大学者与教育家的重视,并开始将这一学习方式在广大中小学推广。那么,何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实质是什么?
1.自主学习的实质
奥苏贝尔(D.P.Ausubel)曾经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一致的内容。”
二十世纪末,随着建构主义认识观与认识论的兴起,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当代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通过感觉也不是通过交际被动获得的,知识是由认识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而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学习即是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就是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外在的信息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的量的积累,学习过程也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在不断冲突中的观念转变和建构重组,这一个双向的过程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即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常把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学或独立学习,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自主学习与其说是一种学习方式,不如说成是一种学习机制——一种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主导学习饿内在机制,即“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2.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正确定位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一批专家,对全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调研,总计调查全国9个省(市)近16000名中小学生,2000多名校长、教师和50多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调查的内容主要有:课程目标落实状况、教学内容的适应性、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等。从调查中得知,校长和教师一致认为自主与创造是学生身上体现较差的目标;而相对于教材来说,与基础知识和技能相比,体现自主创造的部分也是少之又少。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对课堂教学形式的调查表明,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方式很少,初中生反映没有或很少经历这种学习方式的人比小学生还多些。其中对教师的调查表明,只有4%的教师认为依靠学生自主查阅资料、集体讨论这样的方法有道理而且经常这样做,62%的教师认为这种方法虽然有道理,但教学大纲、教材、应试制度等不具备这样的条件。①要扮演好这一角色,除了教师对自主学习的本质和性质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之外,教师还必须进行自我更新,引入新的教育理念的活水,为自主学习提供观念支撑。
2.1更新教学目的观。
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表现在“七重七轻”上:重智育轻德育,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轻学生,重升学轻素质,重共性轻个性,重继承轻继承。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学的目的不是应付完成教学任务,不是追求升学率,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摒弃传统的“为教而教”的思想,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入手,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应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2更新教学模式观。
传统的教学模式局限于讲授法,新的教学过程必须建立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新的交流模式基础上,使师生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而教师更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为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如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各类教学设施和试验基地;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和更加丰富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应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用新的呈现方式来唤起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2.3更新教学评价观。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限于分数和名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助其形成符合自身条件的学习模式,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如何实现自主学习呢?除了学生内在的必要条件外,外在条件也同样重要。也就是说,必须以学生的内在动机为前提,即“想学”,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作为保障,即“会学”。实现自主学习,需要考虑到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条入手:
3.1引发问题意识。
学生能够自主地确立学习目标是自主学习的标志之一。在学习目标的确立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方面,教学内容应当呈现一种造成问题的情境,如布置有疑惑的任务或引入一些发人深省又是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促进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还应让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直接产生问题、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
3.2调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的有兴趣,学习才有效率的。可是,学习在很多学生眼中不仅毫无乐趣。调查中当问及上学是否愉快时,学生上学愉快体验有随着年级升高而大幅度下降趋势。在城市学生中,小学四年级学生上学愉快和很愉快的比利时72%,到了初三,只有27%的学生感到愉快,绝大多数初三学生认为上学“谈不上愉快或不愉快”,有的初三学生在问卷上赫然写着“都麻木了”。②在麻木的状态下如何会学的有效率,厌学不是必然的吗?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兴趣引入学习,就要注重启发和诱导,善于运用发现法、暗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通过计算机课件等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意识的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他们的给予适当的肯定,并尝试引导其爱好为激发学习潜能服务;还应该注意的事,教学内容应始终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多角度、多方面的引入问题,努力尝试让学生发挥其创造型自己解决,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想象力也会更加丰富。
3.3创设学习氛围。
什么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的东西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完成任务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的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和氛围。
教师在进行辅导的同时还必须辅以一定的原则,以助于自主学习更好地实现。一是要遵循全面性原则:学习辅导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要单给一些学习好的学生搞特殊化,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向每一位学生伸出热情之手,指引、扶持、激励他们,对于所谓的“差生”应投入比之其他学生更多的关注,只要引导得法,同样可以唤起他么学习潜能。二是鼓励性原则: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给与学生适当的肯定和赞许,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生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各种潜在因素,激发主动意识。三要遵循差异性原则:因为学生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并且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不同于他人的特点,教师辅导是要本着差异性原则,因材施教。最后要遵循迁移性原则: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封闭在某一学科的,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不仅体现在学习中对各学科知识的主动建构,也体现在生活中的自理能力以及实践活动中的主动建构等,这些方面的自主能力可以相互迁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大学出版社.2001
[3]钟启泉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德勋:《自主学习新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5]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
注释:①②: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大学出版社.2001
【文章编号】1236-3619(2010)04-08-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