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菁(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吉林长春130021)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4-0255-02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重度痔痔切闭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100例采用吻合器痔切闭术治疗重度痔的资料,通过加强术前心理辅导,积极肠道准备,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处理和远期并发症的防治。结果加强重度痔痔切闭术围手术期护理,能有效地提高疗效,减轻痛苦,有效地防治近期及远期并发症。
【关键词】痔痔切闭术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人们对痔本质认识地不断加深,对痔病治疗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吻合器痔切闭术是根据肛垫下移学说而设计,采用特制吻合器一次性将增大的脱垂下移的病理性肛垫部分切除,同时完成吻合,不留创面,因既具有Milligan—Morgan痔切扎术和PPH术的共同优点,又避免了两者的各自缺点而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我院2004.10—2006.4共完成100例总结如下[1~2]。
1临床资料
2004.10—2006.4共完成该手术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3—40年,单发9例,环形痔91例,均为Ⅲ、Ⅳ度痔,本组均治愈,平均住院7天,术后近期出血1例,疼痛需用药物者6例,尿潴留17例,排便障碍5例,术后3—24月随防无复发、无肛门狭窄、无便血、无肛门失禁及排便障碍。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介绍住院环境和住院须知使病人尽快适应所处的环境,并尽快适应新的角色—患者。
2.1.2心理护理多数重度痔患者特别是经历过失败手术的患者具有或轻或重的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我们通过讲解、板报、健康教育处方和同科病人交流等方法来舒缓。
2.1.3讲解入院后在治疗方法,护理操作方面的病人的配合。
2.1.4讲解饮食方法和规律定时排便,短时排便的重要性。
2.1.5告之术前各项准备和用药方法。
2.2术后护理
2.2.1告之术后卧姿及活动度合适的卧姿可以减轻疼痛,一般都采用稍垫高臀部,以减轻水肿和疼痛。
2.2.2术后的饮食要点。
2.2.3各种药物的使用。
2.2.4告之术后小便的排解方法和注意事项。
2.2.5告之术后第一次大便的时间排便困难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2.2.6便后坐浴或熏洗,红外线照射、换药流程及注意事项。
3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要点
3.1术后疼痛
本组6例需要用药物止痛的是那些有多次失败手术痛苦经历的病人,对他们要予以特别关注:术前要耐心细致地帮助其分析以前的手术为什么失败,为什么那么痛苦,现在的手术为什么可以不那么痛的道理,以期术前消除恐惧心理,树立信心,建立良好的心理对照机制。并在术后的各种护理环节中尽可能减少对其进行痛性刺激;也要避免过度关心、频繁询问等强化病人疼痛的行为。
3.2术后出血
本术式没有Milligan—Morgan痔切扎术7—15天脱线期继发出血的情况,多数为术后24小时之内的近期出血,本组1例术后8小时便血约500ml,再次入手术室缝扎止血。护理要点:由于术前常规进行肠道灌洗,术后6小时开始正常进食。因此术后病人控制不排便24小时,一般是能做到的,如果有近期活动性出血,麻醉没有消退之前肛门松弛,血液会自动溢出,麻醉消退后肠道对血液刺激很敏感,便意频频,难以自制。所以术后要密切观察病人敷料和便意情况,一旦发现出血及时报告医生作相应的处理。
3.3术后尿潴留
术后尿潴留,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有病人病情,年龄,有手术、麻醉方面以及术后痛苦程度等原因。与护理有关的有水的摄入量和输液的速度及病人的心理。护理干预的要点在于:首先要结合每位病人的病情状态作出评估,对一些合并尿路器质病变,提请医生作出相应的处理;其次要消除病人怕痛怕出血不敢尽力排尿的恐惧心理;最重要的是在病人术后排第一次尿之前要限制病人术前、术中、术后的液体摄入量和速度。
3.4术后首次排便障碍
术后排便障碍主要原因在于:病人因恐惧排便疼痛而不敢进食或仅进食流质或精质食物;以及年老体弱、产后腹压降低排便无力者。对此,我们强调首先要通过术前宣教及让已完成手术的病友现身说法,消除病人术后首次排便顾虑;其次,术后6小时嘱病人恢复正常饮食,鼓励多食粗纤维食物;辅助一些润肠药物;同时要向病人讲解不能进食精质食物及泻药的道理;按平时排便的力度排便既不会加重出血也不会加重痛苦。本组术后仅5例出现首次排便障碍,均采用膝胸抬臀位注入开塞露,便意强烈后顺利排出。
4出院前教育
以书面的形式告之病人,包括下列内容:
4.1出院后饮食,以普食为宜,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4.2排便及便后护理及用药,并养成每天定时大便的习惯。
4.3女性病人术后一月内不能过性生活。
4.4复查和随访。
参考文献
[1]刘世信等.痔切闭术治疗Ⅲ-Ⅳ度痔临床研究(附100例报告).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2,8(3):145-149.
[2]傅传刚.吻合器环形痔切除术.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