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滨海县正红镇中心小学张玉华
展示就是“摆出来让人看”,不摆出来让人看看,还真难让人知道学生是否学会了。
一、喜欢展示是儿童的天性。
进了小学的课堂你就会发现,老师问题只要一提出,学生小手就举得像小树林。“叫我,叫我,……”几乎要从座位上站起来。“唉!”没被叫到的同学一声叹息。没办法,回答问题的指标有限,板演也只能一、两个学生去,不知下一次是否还有机会。其实,不止是小学的课堂存在这种现象,孩子们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展示欲,为了满足自己的天性。现在,不仅有不少的老师占用学生宝贵的时间满足自己的展示欲,而且通过“恶语”、“冷漠”、“无视”等手段将孩子的极强烈的展示欲一点一点地抹杀,直至消亡。可悲、可叹!
“同学们,谁能比他读得更好些?”(“我读得那个地方不好?”学生可能会这样想)“看她(她)板演得有哪些错误?”不要以为这是个别现象,也许是你没注意。那种被否定、被纠正的感觉,相信老师是体会不到的,或者说老师是没有感觉的。自信心、展示欲就在这一次次的被否定和善意地纠正中默默地流失了。
还有一次听小学一年级的课,就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小朋友,表面上相当腼腆,但只要老师提问或有板演任务她就举手,而且一直举到其他同学回答完毕,或板演结束才肯放下,可一次也没得到老师的青睐。后来想一想可能是老师紧张,怕看到我,因此为之。我在祈祷:“这位小朋友什么时候才有机会呢?”教师的视而不见,是对学生的一种重度伤害,尽管老师是无意的。孩子们展示的天性就这样在老师原本无意的冷漠中丧失了。
还有“冷落”,学生回答问题以后,老师不指出问题、错误,也不给于肯定,没有任何评价,甚至连让坐下都被忘记了,站到下课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有谁还愿意回答问题,还有谁还敢斗胆展示,还有谁愿意展示。但愿有“勇士”出现。
二、展示时不觉得累
负责任的老师,课前总是精心备课,为的就是能够在课堂上传授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到了课堂上倾力展示,只要内容没展示完,下课铃响也权当没听见。还有专家的报告,领导的讲话,两三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台下听众早就盼望结束,再看看台上的专家、领导仍慷慨陈词,丝毫没有结束之意,看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再回到课堂上,有学生参与展示的课堂,学生会感觉过得很快,到下课了也会意犹未尽。“别慌,别慌,马上就好。”“别打扰我。”即便是老师强行下课,教室里依然群情激昂,热闹异常。
三、成就感诱发着孩子们的展示欲,让孩子为展示而学,是教师课堂制胜的法宝
在一讲到底“满堂灌”的课堂上,趴桌上睡觉的有,头拱桌子下面做小动作的有,同桌窃窃私语的有,……如果你把展示的任务交给他(她),也许会是另一番景象。每个人都是要面子的,哪怕是小孩子。而展示正是给自己、给集体争面子的时候。之所以睡觉、做小动作、窃窃私语,那是因为他(她)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可,更谈不上重视。曾遇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本校老师听课时纪律好于平常,外校老师或领导来听课时,同学们都能全神贯注,从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也不失时机地举手。如果有同学答错了,教室里会“唏嘘”声一片。想一想有没有这种现象,再想一想这究竟是为什么?让孩子为展示而学,有任务驱使,有困难想办法,要做出个样儿来让室人(教室内的人都称室人)看看。让孩子为展示而学,要比为“书中黄金屋”而学,为报效祖国而学,为报效父母而学,为个人美好前程而学,都好使得多,那些都太远了,只有展示最现实。不信可以试试。展示即发表,展示能最大程度满足孩子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让孩子为展示而学吧!
展示即暴露,通过展示暴露问题,实现反馈,以便进行强化。展示即提升,展示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态、生成性资源。展示也是为了激励师生自我发现,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沃土。
在《跳绳》一节课上,首先,老师给出自学指导语:“小朋友们请看34页最上面的一幅图,数一数共有多少小朋友,然后在你的练习本上写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还要说出你写的算式的理由。现在开始。”
接着,小朋友就开始观察、数数、写算式,不一会儿小朋友们就完成了。
师:“各小组交流一下,把你列的算式给大家看看,理由讲给大家听听。”
各小组小朋友们积极交流,气氛异常热烈。
师:“各小组2号到前面展示,其余小朋友认真看,仔细听。”
各组代表2号小朋友按老师指定位置先书面展示,接下来就开始口头展示。老师给出提示语:“每个小组只能说一种,并且后面的小组说的不能与前面小组说的重复。下面开始。”
生1:“我列的算式是2+6=8,两位小朋友甩绳,六位小朋友跳绳。”
生2:“我列的算式是1+7=8,一位小朋友戴帽子,七位小朋友没戴帽子。”
生3:“我列的算式是3+5=8,三位小朋友穿裙子,五位小朋友没穿裙子。”
生4:“我列的算式是4+4=8,四位男小朋友和四位女小朋友玩跳绳游戏。”
生5:“我列的算式是8+0=8,八位小朋友都在玩跳绳游戏,没有一位小朋友不玩的。”
还有小朋友分别列出算式:6+2=8,7+1=8,5+3=8,0+8=8,并分别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惊叹!这么多种结果难道不是“知识的超市”;小朋友们慷慨陈词、情绪激昂、手舞足蹈,难道不是“生命的狂欢。”会讲的老师们,不知你们能否讲那么全面?会问的老师们,不知你们能否问那么充分?看到这些,可能会有不少的老师汗颜,自叹不如。
上面的每一个结果都是来自学生的观察,来自学生的亲身体验,这样的学习效果会受到怀疑吗?这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恐怕是你在“目标”里都没法预测的。
这里演绎的精彩源自“自学质疑”,植根合作学习,彰显展示的魅力。真可谓“因为能会,所以自信;因为自信,所以愿展;因为愿展,所以成功;因为成功,所以狂欢;因为狂欢,所以高效。”(于春祥语)
四、大展示与小展示相结合,以小展示为基础,落实小展示,强化大展示
学生都会了,小展示没有问题,就不要大展示了。教师就小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再组织大展示。充分发挥展示的进步性、互动性和生成性,强调互动性,追求生成的价值。做到小展示人人参与,大展示共同参与。
“展示不仅仅是汇报而且是学习的再次提升。展示组将围绕他们的展示主题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倾听者认真地关注着他们的展示过程,及时质疑发问,及时补充、纠偏纠错,提出新的展示方案建议。”然而,对于早已习惯“讲”、善于问的老师来说,做到这一步也是很难的。
高效源自展示,展示演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