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效果研究朱再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效果研究朱再云

朱再云

长沙市第四医院湖南长沙410001

【摘要】目的:研究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100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实施常规儿科护理,观察组采取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情况、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用药错误、跌倒、坠床发生概率分别为2.00%、2.00%、0.00%,护理文书书写评分为(91.02±2.64)分,消毒隔离评分为(92.36±2.46)分,基础护理评分为(93.47±1.25)分,病房管理评分为(90.26±2.14)分,护理满意度为98.00%,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更令人满意(p<0.05)。结论: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应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以家庭为中心;儿科;临床护理;效果

儿科患者由于年龄较小,表达能力较差,加上疾病的特殊性,需在家长的陪同下才可顺利完成整个诊断和治疗流程。儿科疾病具有病程长和复发率高的特点,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1],患儿出院后需接受较长时间的跟踪随访,此过程急需家属的配合,家庭成员的配合度关乎患儿病情的恢复情况。为了研究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将100例患儿作为对象展开研究,下文是具体研究过程和结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儿科在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患儿中抽取1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其中,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以随机为原则将100例患儿分成两组,50例一组。观察组男患儿:女患儿=28:22;年龄范围(2—11)岁,平均年龄(6.64±2.31)岁。对照组男患儿:女患儿=27:23;年龄范围(3—12)岁,平均年龄(6.29±2.41)岁。组间对比患儿的基线资料差别不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的护理方法

对本组患儿实施常规儿科护理。收集患儿基本资料,全面评估患儿病情,辅助医疗工作,做好交接班工作,维护公共物品,加强日常巡视,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度,一例患儿由多名护理人员护理,整个护理流程无家属参与。

1.2.2观察组的护理方法

对本组患者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患儿入院当天,由家属填写儿科护理实施单,向家属收集患儿资料,认真整理后全面评估患儿病情,了解家庭护理需求,与家属一同探讨合理的护理计划,执行护理计划时,邀请家属一同参与,告知患儿的疾病发展情况和治疗效果,由责任护理人员查房,与家属和医护人员加强沟通,尽量满足患儿及其家属的合理需求,逐步优化护理策略。及时组织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在入院第一天向家属介绍主治医生、治疗方案、医疗环境以及相关制度等,入院第二天和第三天向家属普及疾病相关知识,包括静脉用药和口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各项临床症状的护理方法,例如咳嗽、腹胀、腹泻、发热等,告知家属正确的喂养方式以及辅食添加原则,将常见药物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告知家属,同时教会其处理方法,普及家庭保健知识,传授护理技巧,进行现场示教,由家属实际参与,护理人员在旁指导,指出其错误或不规范之处。实施各项侵入性或非侵入性操作前,告知家属操作目的,与家属一同稳定患儿情绪,操作时保证动作准确、敏捷,避免失误,减轻患儿的疼痛感。大部分患儿家属由于过度担心患儿,会产生急躁、焦虑等各种负面情绪,因此在稳定患儿情绪之外,还需对家属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详细介绍疾病知识,消除家属的盲目感,提高其配合度,纠正家庭成员错误理念,拉近与家属之间的距离。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统计两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情况,计算发生概率。(2)由护士长评价两组的护理质量,包括护理文书书写、消毒隔离、基础护理以及病房管理,以分数形式表现,采取百分制,分数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高。(3)患儿出院时向参与整个护理流程的家属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填写,总分为10分,包括满意(7分至10分)、一般满意(4分至6分)、不满意(4分以下),统计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满意概率与一般满意概率之和)。

1.4统计学处理

将护理质量评分[用(x±s)表示,t检验]和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概率、护理满意度(用%表示,卡方检验)投入SPSS18.0版软件中进行处理。2组各项指标数据对比差别较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是p值小于0.05。

2结果

2.1两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用药错误、跌倒、坠床等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概率与对照组相比更低,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护理文书书写评分、消毒隔离评分、基础护理评分以及病房管理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详细评分见表2:

表1对比2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情况(n,%)

表2:对比2组护理质量评分(x±s,n=50,分)

组别护理文书书写消毒隔离基础护理病房管理

观察组91.02±2.6492.36±2.4693.47±1.2590.26±2.14

对照组79.64±3.6180.25±2.6782.16±1.6881.64±1.28

t值17.9923.5938.1924.44

P值0.010.010.010.01

注:同对照组相比(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情况

组间对比护理满意度发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3所示:

表3对比2组护理满意情况(n,%)

组别总例数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

观察组5041(82.00)8(16.00)1(2.00)49(98.00)

对照组5020(40.00)13(26.00)17(34.00)33(66.00)

卡方值18.541.5117.3417.34

P值0.010.220.010.01

注:同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大部分小儿疾病为慢性疾病,疾病种类多,具有较长的病程,病情缓解出院后复发的可能性较大[2],因此在院治疗期间家属需积极配合临床各项操作,学习相关护理技巧,使患儿机体全面康复,降低复发概率。

常规儿科护理为患儿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将“以疾病为中心”作为护理理念[3],家属未参与护理流程,护理人员在制定护理计划时未能了解家属的护理需求,导致护理满意度不高,间接影响实施各项操作时家属的配合度,容易发生各种护理不良事件,影响治疗效果。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案属于新型护理模式[4],将单纯的护理行为优化成人性化的交流和沟通,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应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能够拉近护理人员与家属、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距离[5],将护理对象由传统的“以患者为中心”转化为“以家庭为中心”,能够获得家属的积极配合,减少护理差错,避免发生医患纠纷,同时该护理模式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质量[6],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获得荣誉感,进而增加工作积极性。

本文结果部分数据显示,观察组用药错误、跌倒、坠床发生概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文书书写评分、消毒隔离评分、基础护理评分、病房管理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均较对照组更高,p值小于0.05。

综上可知,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应用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可有效避免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效果十分可观。

参考文献:

[1]王琳,翟晓楠,马新影.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模式创建与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6):289-290.

[2]沙志芳.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体会[J].现代实用医学,2016,28(3):406-407.

[3]蒋华杰,陈培佩,何红芬.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实施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24):156-157.

[4]毛丹.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1):54-56.

[5]庞丽敏,白凤芝.以家庭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模式在儿科肺炎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6,37(3):753-754.

[6]戎艳鸣,张玉侠.以患儿和家庭为中心护理过程量表研制及其信度效度评价[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5,10(2):13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