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护理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3

骨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护理研究进展

施卉婷

施卉婷

(广西河池市天峨县人民医院547300)

【摘要】骨科术后的病人有较强的疼痛感,对骨科术后的病人进行有效的疼痛治疗和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病人的疼痛反应。骨科术后有效减轻病人的疼痛感的关键在于,一是转变医护人员对骨科术后病人疼痛管理的观念以及增强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二是正确评估骨科术后病人的疼痛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镇痛治疗和护理,追踪并评估镇痛的疗效,以降低骨科术后病人的并发症,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本文旨在简单概述骨科术后病人的疼痛护理研究进展。

【关键词】骨科术后疼痛影响因素护理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043-02

【Abstract】orthopedicsurgerypatientshaveastrongersenseofpain,thepatientorthopedicsurgeryforeffectivepaintreatmentandcareinterventionscaneffectivelyreducethepatient'spainresponse.Keytoeffectivelyreducepostoperativeorthopedicpainpatientsisthatoneischangingtheconceptofhealthcarefororthopedicpostoperativepainmanagementandenhancementofeffectivecommunicationbetweennursesandpatients;secondistoproperlyassesstheextentoforthopedicpostoperativepaininBasedontheproperconductofanalgesictreatmentandcare,trackandevaluatetheefficacyofanalgesiatoreducepostoperativeorthopediccomplications,increasedsurgicalsafetyandsuccessrate.Thisarticleaimstostudyabriefoverviewoftheprogressofthepatient'spainafterorthopediccare.

【Keywords】orthopedicspostoperativepaininfluencingfactorsnursingprogress

疼痛,作为骨科病人术后最常见的主诉之一,一直是困扰广大骨科医护的人员的一大难题[1]。因此,加强对骨科术后的病人疼痛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减轻病人的疼痛感,降低病人的康复周期,从而降低骨科术后病人的并发症,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缓解骨科术后的病人的疼痛感相当重要[2]。本文对影响骨科术后疼痛的因素,正确评估骨科术后患者的疼痛,常用的术后镇痛措施,术后的护理干预进行一一综述。

1骨科术后疼痛的产生、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1.1骨科术后疼痛的产生骨科术后产生疼痛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综合反馈机体骨科术后复杂的生理病理变化,作用于机体表现为给术后患者带来机体活动的阻碍,作用于心理会给术后患者带来诸多的负面情绪,比如紧张、焦虑等。国外最新的研究显示[3]机体内的伤害感受系统在组织损伤后会产生中枢敏化和外周敏化两种病理反应。由初级传人纤维主导的外周敏化主要表现为自主活动增强,在术后的疼痛的机械性刺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中枢神经系统在伤害刺激后阈值减轻称为中枢敏化,中枢敏化会导致术后损伤区域外的刺激也能引起手术区域的疼痛。

1.2骨科术后疼痛的特点

相比于其他急性疼痛,骨科术后的疼痛程度不但剧烈,多为中度到重度的疼痛,而且疼痛的周期较长,通常在4天—14天左右[4]。在疼痛的周期中,术后的炎症反应会使患者的疼痛感增加,从而延长患者的康复周期。那么,加强对骨科术后患者的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1.3骨科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机体的各系统在疼痛机制的作用下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病理生理反应,尤其是伴有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减低的老年患者,在骨科术后因不能耐受疼痛,出现不良反应的概念更大。Clarke[5]等研究表明,骨科手术后患者在疼痛的影响下,会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一系列不良的情绪,从而影响术后的康复。尤其严重的是,针对骨关节外科的手术病人,因为惧怕疼痛,会在术后的功能锻炼中产生畏惧心理,对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带来负面影响。

2影响骨科术后病人疼痛的因素

2.1手术创伤因素因为外伤本身的因素及实施手术带来的创伤会使患者出现疼痛,另外,创伤引起的血肿、身体对创伤的应激反应、术中体位不当等因素也会使患者的疼痛加重。

2.2患者自身的因素Jones[6]等研究显示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不同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

2.3护理人员的因素根据现有的调查报告显示[7,8,9],有60.12%的护理人员对骨科术后患者的疼痛反应不够重视,存在较差的认知水平;有43.19%的护理人员对骨科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知识储备不够;只有38%的护理人员在患者主诉术后疼痛后上报医生并处理,上述因素严重影响了对骨科术后患者的疼痛治疗。

3评估骨科术后患者疼痛的方法

对骨科术后患者出现疼痛进行正确的评估,有利于选择合理的镇痛方案和正确的护理措施,目前国内外对骨科术后患者疼痛的评估主要采用几下几种方法。

3.1语言评价量表评分法该方法对患者疼痛评估分为四级[10]:0级,患者无任何疼痛;1级,患者出现轻微疼痛,但不影响日常的工作、生活、休息;2级,患者有比较明显的疼痛,需要镇痛药物的帮助,并且影响了患者日常的工作、生活和休息;3级,剧烈的疼痛困扰着患者,患者在镇痛药物的帮助仍无法进行日常活动和睡眠,并且患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自主神经紊乱表现。

3.2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分法主要根据患者疼痛时的面部表情,主要运用愉快、吃惊、厌恶、愤怒、惊恐、忧伤等6个方面的表情进行评估,该方法相对简单易掌握,应用面较广,尤其是针对一些有语言表达障碍的患者,比如婴幼儿、聋哑人等[11]。

3.3口述评分法根据患者对疼痛的主观感受,把患者的疼痛分为0分到10分,0分为无疼痛,10分为疼痛剧烈,由患者对自身的疼痛进行评分,该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存在着个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而出现评估不准确的情况,主观性较大[12]。

4对骨科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干预

4.1疼痛认知干预骨科术前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告知患者术前的准备措施,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程度、疼痛性质、疼痛特点、疼痛的缓解方案以及镇痛药物的安全性,耐心地给患者解释药物成瘾的概念等。通过交流使患者对术后疼痛的发生以及镇痛药物的相关机制有个大致了解,不对术后疼痛及药物的成瘾性产生恐惧心理,改变患者对术后疼痛的陈旧观念,使患者理解术后镇痛的必要性,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伤口局部的血液供应等,从而降低术后的并发症,使患者早日康复。

4.2心理状态干预有相当部分的骨科患者因为担心麻醉意外、术后疼痛等,对手术存在着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积极引导患者,加强护患沟通,取得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4.3评估并观察术后疼痛

护理人员应在围手术期对患者进行正确宣教,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疼痛评估方法,以便患者在术后能准确主诉自己的疼痛性质、程度、级别等。当然,护理人员也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对疼痛级别的描述,需要结合个体差异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有效的评估,从而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剂量等以提高镇痛的效果。在术后24小时到36小时的夜间是患者疼痛最为剧烈的阶段,由于剧烈疼痛,患者机内PG、5HT会大量产生,致使血管痉挛,影响四肢的血液供应,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的产生。

4.4镇痛护理

4.4.1药物镇痛因为药物镇痛存在着一定的时限性,及早给药能尽早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减轻疼痛对机体产生的负面影响。有资料显示,预防性的小剂量镇痛给药的镇痛效果相当显著[13]。并且在使用镇痛药物的过程中,患者出现胃肠道等不良反应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4.2物理镇痛在不影响患者血液循环的的前提下可对患者采取冷敷、热敷、按摩等方式进行术后镇痛。具有一定程度上局麻效果的冷敷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肢术后的炎性水肿症状;热敷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肢的血运,从而缓解患者术后患肢痉挛等情况;按摩能松解肌肉,提高患肢的舒适感,从而增加术后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5舒适护理

4.5.1病房管理骨科的病房环境,应当舒适、整洁、干净;并且应在保证病房适宜湿度和温度的同时,为病房营造一个光线柔和、空气流通的环境。因为相关研究表明[14]:负面情绪能使患者下丘脑—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导致内源性致痛物质在机体内升高,患者的痛阈值降低。那么,通过播放轻音乐、讲幽默笑话、指导患者自我放松等转移骨科术后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使其保持一个良好积极的心态等护理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4.5.2术后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术后立即与其沟通,认真倾听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特点等,加强对患者的体贴和关心,从而使患者体会到来自专业人员的关怀,增强其早日康复的信心。术后患者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焦虑、恐慌等,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解释疼痛发生的原因、疼痛持续的时间、疼痛的转归等,从而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缓解其术后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压力,避免患者因为术后负面情绪导致的增敏性疼痛加剧[14]。

5展望

综上所述,今后对骨科术后疼痛的护理,一方面需要护理人员正确地评估患者的疼痛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正确的镇痛方式,并对镇痛的疗效进行跟踪观察;另一方面需要护理人员加强护患沟通、改变传统的术后疼痛管理观念。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应对骨科术后疼痛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正确的疼痛宣教,提高骨科术后患者对疼痛的认知水平,消除其负面情绪,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BrilakisES,WrightRS,KopeckySL,etal.Associationofthepursuitriskscorewithpredischargeejectionfraction,angiographicseverityofcoronaryarterydisease,andmortalityinanonselected,community-basedpopulationwithnon-st-elevatio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J].AmHeartJ,2010,146(5):811-818.

[2]VanegasH,SchaibleHG.Prostaglandinsandcyclooxygenasesinthespinalcord.ProgressinNeurobiology.2001,123(12):889—990.

[3]SerryPW,MoriceMC,KappeteinAP,etal.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versus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forseverecoronaryarterydisease[J].NEnglJMed,2013,360(10):961–972.

[4]徐华清.骨科病人术后的疼痛护理[J].全科护理,2013,23(01):112—113.

[5]Clarke,PonnuthuraiFA,SelvanayagamJ,etal.Thesyntaxscorepredictsperi-proceduralmyocardialnecrosisduring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J].IntJCardiol,2009,135(1):60-65.

[6]GargS,SarnoG,Garcia-GarciaHM,etal.Anewtoolfortheriskstratificationofpatientswithcomplexcoronaryarterydisease:Theclinicalsyntaxscore[J].CircCardiovascInterv,2010,3(4):317-326.

[7]胡树红.无痛护理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12(03):12—14.

[8]谭菊香.护理干预对骨科病人术后疼痛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9(03):119—134.

[9]林珊珊.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骨折病人术后疼痛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01(19):21—22.

[10]胡立元,贺丽群.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08(22):76—78.

[11]Szygula-JurkiewiczB,WilczekK,TrzeciakP,etal.usefulnessoftimiriskscoreinassessingtheprognosisinpatientswithacutecoronarysyndromeswithoutstelevationassignedtoearly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Comparisonofthehigh-riskandthemoderate-riskpatients[J].PolArchMedWe,2004,112(3):1083-1091.

[12]SerruysPW,MoriceMC,KappeteinAP,etal.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versus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forseverecoronaryarterydisease[J].NEnglJMed,2010,360(10):961–972.

[13]CaplenNJ.RNAiasagenetherapyapproach.ExpertOpiniononBiologicalTherapy.2003,90(23):123—124.

[14]ChriviaJC,KwokRP,LambN,etal.PhosphorylatedCREBbindsspecificallytothenuclearproteinCBP.Nature.2013,12(01):11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