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熏药治疗轻中度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2月至2015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轻中度膝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45~68岁,平均52.3岁,将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均给予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组增加中药熏药疗法,治疗2周后评价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7例,显效18例,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9例,总有效率为57%。结论:中药熏洗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好,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中药薰药;疼痛
骨性关节炎(OA)是在骨科中较为常见的病种之一,其中又以膝关节最易发生,是一种伴有关节退行性变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据统计,我国骨关节炎发病率为,在45岁以上的人群中,该病发生率为3%~6%:45~64岁的人群中该病发生率为24%~30%,大于65岁的老年人群发生率为58%~68%[1]。随着年龄的增长,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机率逐渐增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患有轻中度膝关节炎的病人共60人,均为四川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针灸康复科就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位30人,其中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45~68岁。研究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45~67岁。这60名患者均被明确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
1.2临床表现
OA最主要的变现为膝关节的疼痛,在起病初期疼痛表现为间断性疼痛,随着病情加重,疼痛越发持久,疼痛时间可引起夜间疼痛,又称“休息痛”,患者在休息之后可出现关节僵硬,称为“胶化”,同时还伴随着关节的肿胀以及活动受限,在病发的后期还伴有肌肉的萎缩、关节畸形等症状。X线表现关节间因丧失关节软骨变狭窄,软骨下骨质致密,有骨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有唇样增生。关节镜检可见滑膜绒毛明显增生、肿胀、充血,多呈细长绒毛状,关节软骨发黄、粗大、糜烂骨质裸露,可有半月板不同程度损伤。
2方法
2.1方剂为:防风20g荆芥20g苦参15g公英15g川椒25g艾叶20g海桐皮30g透骨草20g红花20g五加皮20g细辛15g牛膝20g甘草10g加水2000ml煎至约1500ml
2.2中药薰蒸程序:将熬好的薰药中药300ml放入熏洗机内,调节好时间为20~30分钟,温度为40~50摄氏度见喷头处有烟雾喷出,将喷头对准患者患处,距离为20~30cm,以免烫伤.在薰蒸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熏蒸部位的皮肤情况,是否有心慌不适症状。薰药结束后因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旺盛,毛孔张开,应注意患处的保暖,以免外邪侵入机体。
3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3]治愈:疼痛彻底消失,膝关节活动范围为0~130度,活动自如。显效:平地正常行走未感觉疼痛,上、下楼、下蹲时感觉疼痛、发软、失衡等不适感,活动范围为0~130度。好转:疼痛、活动受限明显好转,但关节仍有僵硬不适,活动范围为10~100度。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变。
3.2疗效评定结果
4讨论
现阶段,对于骨性关节炎治疗,主要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目的是以减轻关节疼痛。除了如锻炼,减轻体重等基础措施外,必要时辅以外用非甾体抗炎药、对已酰氨基酚,以及腔内注射透明质酸,急性发作时可在关节腔内注射皮质激素,有不可逆性功能障碍时给予手术治疗进行膝关节置换。口服用药副作用明显,如胃肠道症状,溃疡、肾毒性反应,膝关节置换费用高,有手术风险,如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等风险,给患者带来身体上及精神上的负担。
中药薰药是运用传统的中药方剂,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利用皮肤面积大,毛孔多,除有屏障作用外,尚有排泄和透皮吸收等作用,使药物更容易透过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进入穴络经脉。药物熏洗可使皮肤温度升高,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外周血容量迅速增多,导致体内储血重新分布,进而使全身血液加速运行,有利于血肿水肿的消散。在中药熏药温热的作用下,能够引发机体自身温热调节作用,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周围的白细胞总数会增加,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淋巴细胞的转化增强,增强新陈代谢,达到调节机体,增强机体抵抗力,而且能促进炎性致病因子的吸收和排泄,较快缓解肌肉及周围软组织紧张,从而缓解疼痛。中药薰药不仅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疼痛小、且价格低廉,逐渐被患者接受。
总之,中药熏洗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好,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施桂英,栗占国,袁国华,等.关节炎概要[M].北京:中医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25-26
[2]施桂英,栗占国,袁国华,等.关节炎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94—195
[3]吴毅,胡永善,李放,等.骨关节炎的功能评定与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6):36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