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抑郁的Meta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抑郁的Meta分析

任高平刘勇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德阳618000)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帕金森(PD)抑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Medline、VIP、万方等数据库关于rTMS对帕金森抑郁患者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检索起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9月。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RCT,包括350例患者。4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rTMS与SSRIs比较治疗PD患者2周后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23,95%CI(-2.74,0.28)]。2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rTMS与SSRIs比较治疗PD患者2周后的UPDRSII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7.81,95%CI(-11.34,-4.28)],rTMS优于SSRIs。2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增加rTMS与SSRIs常规抗PD药物比较治疗PD患者2周后的HAM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59,5%CI(-5.63,-3.54)],增加rTMS可以明显改善抑郁状态。结论:rTMS和SSRIs在改善帕金森抑郁的抑郁状态上短期疗效相当,但rTMS还具有改善运动功能的作用。在常规抗PD治疗基础上增加rTMS,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程度。上述结果尚需更多高质量的RCT来证实。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帕金森病;抑郁;Meta分析;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R74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9-0118-02

抑郁障碍是自发性帕金森病的最常见的情感并发症,大约影响到40~70%帕金森病人[1]。抑郁不仅影响帕金森患者的内心痛苦,还可以造成残疾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帕金森抑郁的方法包括:药物,电休克,和重复经颅磁刺激等。目前关于帕金森抑郁的最佳治疗方案仍然存在争议[2]。抗抑郁药存在耐受性问题,电休克有禁忌症和不良反应,rTMS的疗效尚未明确。由于缺乏对这些治疗作用机制的进一步了解,造成了临床上对于这类病人处理上的选择困难。

许多研究报道了使用rTMS治疗重性抑郁患者的试验结果。不管是高频刺激左侧前额叶皮质还是低频刺激右侧前额叶皮质,均对抑郁患者有明显的疗效且安全可靠[3]。基于rTMS副反应小,对重性抑郁患者疗效好的特点,rTMS似乎是一个治疗帕金森抑郁的良好选择。然而,由于rTMS治疗帕金森抑郁的相关RCT较少,以及不同的研究设计,有限的研究对象和不同的刺激方法,目前对于rTMS治疗帕金森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仍然存在争议。

1.资料和方法

1.1纳入标准

1.1.1研究类型:本研究纳入所有的rTMS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无论其是否采用分配隐藏或采用盲法进行处理。

1.1.2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符合英国PD协会(UKPDS)诊断标准或中国神经科锥体外系疾病会议制度的PD诊断标准,并且符合DSM-IV抑郁障碍诊断标准或者HAMD评分≥10分的帕金森患者。

1.1.3排除标准:①帕金森综合征(包括外伤性肿瘤性药源性中毒性血管性及脑积水等)及帕金森叠加综合征;②安装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内置物者;③系统性疾病失代偿期患者;④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所致抑郁。

1.1.4干预措施:试验组为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照组为药物治疗、假刺激。

1.1.5结局指标:①主要疗效指标: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评分;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评分;21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1)评分;帕金森症状评分(UPDRS)评分。②安全性指标:失访情况;耐受情况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2文献检索

以“Parkinson’disease、rTMSOR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Depre*、mood、Meta-analysis”为主题词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WebofScience。以“帕金森、rTMS,经颅磁刺激、抑郁、情感”为主题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9月1日。

1.3资料筛选和质量评价

按照CochraneReviewer’sHandbook5.0系统评价员手册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包括随机方法是否正确,分配隐藏是否充分,是否采用盲法,由2名研究者采用盲法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如遇分歧,通过讨论解决。

1.4统计学分析

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软件进行。首先用固定效应模型,若P≥0.1且I2≤50%,说明研究间具有同质性,模型不变;若P<0.1且I2<50%,说明研究间具有异质性,但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若P<0.1,且I2>50%,说明研究间具有异质性,对其异质性来源进行分析,若无明显临床异质性,可以谨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若异质性过大则放弃meta分析,改为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作为分析统计量,并计算95%CI。

1.5检索结果

初检出有关文献409篇,其中英文360篇,中文49篇,剔除重复发表和交叉的文献,以及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最终纳入8个RCTs,其中英文3篇,中文5篇,包括350例患者。

2.分析结果

2.1rTMS组与SSRIs组比较治疗2周后的HAMD评分

4个研究比较了rTMS和SSRIs治疗帕金森抑郁2周后的HAMD评分,共148例患者,研究间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23,95%CI(-2.74,0.28)]。

图1rTMS与SSRIs组治疗帕金森抑郁2周后HAMD评分的Meta分析

2.3增加rTMS组与常规抗PD药物组治疗2周后比较的HAMD评分

2个研究比较了联合rTMS和原有治疗帕金森抑郁2周后的HAMD评分,共142例患者,研究间无异质性(P=0.96,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59,95%CI(-5.63,-3.54)]。增加rTMS治疗帕金森抑郁能显著减少HAMD得分。

图3增加rTMS组与常规抗PD药物组治疗帕金森抑郁2周后HAMD评分的Meta分析

3.讨论

抑郁是帕金森患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在疾病早期和进展期有两个抑郁伴发高峰,是产生痴呆和导致运动功能恶化、睡眠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危险因素。Bagetta等[4]认为,PD合并抑郁患者的额叶皮质功能逐渐出现退变,推测可能与额叶皮质多巴胺能神经冲动传入减少有关。

rTMS是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兴起的一项无创性物理治疗和研究工具,其根据主要是电磁互换原理。rTMS对PD伴抑郁的患者有疗效的机制可能与rTMS使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应激性升高的程度降低有关,而这些改变与抗抑郁药引起的效果类似。rTMS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元兴奋性,改变多巴胺(DA)、5羟色胺(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谷氨酸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分泌,达到改善抑郁症状的作用[5]。

本文Meta分析显示,rTMS和SSRIs类药物具有相似的抗抑郁作用;而进一步进行的rTMS组与SSRIs组治疗2周后UPDRSIII的Meta分析显示,rTMS还具有改善PD患者运动症状的作用。增加rTMS治疗帕金森抑郁较常规抗PD治疗短期内即具有更好的抗抑郁疗效。

rTMS具有同时改善PD伴抑郁的运动症状及抑郁症状的双重作用,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较好。建议对于PD伴抑郁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联合rTMS治疗,减少服用药物的数量及药物不良反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提高疗效。rTMS疗程结束后,是否须SSRI类制剂维持抗抑郁效果,以及rTMS治疗参数的更优化,有待于进一步相关临床试验设计来验证。

【参考文献】

[1]OguruM,TachibanaH,TodaK,etal.ApathyanddepressioninParkinsondisease[J].JGeriatrPsychiatryNeurol,2010,23(1):35-41.

[2]RichardIH,KurlanR.AsurveyofantidepressantdruguseinParkinson'sdisease.ParkinsonStudyGroup[J].Neurology,1997,49(4):1168-1170.

[3]FitzgeraldPB,HoyK,DaskalakisZJ,etal.Arandomizedtrialoftheanti-depressanteffectsoflow-andhigh-frequency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intreatment-resistantdepression[J].DepressAnxiety,2009;26(3):229-234.

[4]BagettaV,GhiglieriV,SgobioC,etal.SynapticdysfunctioninParkinson'sdisease[J].BiochemSocTrans,2010,38(2):493-497.

[5]BrunelinJ,PouletE,BoeuveC,etal.Efficacyof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inmajordepression:areview[J].Encephale,2007,33(2):12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