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道县兴桥中心小学425311
实施创新教育是新世纪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不仅是因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认识、智慧、学习的最高形式,更重要的是新生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大事。二十一世纪是知识更新速度飞快发展、新兴科学不断涌现、高科技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的时代。因此,培养创新教师在新的世纪更为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当知识——建设性和破坏性的知识,由于无可怀疑的信息时代的到来,而无情地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会发现唯一一种使人真正同这个世界的发展同步的方法,就是发展人的创造力。”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号召全国人民要搞创新,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发展至关重要,现在更要重视创新。”他的重要讲话,阐述了新世纪发扬创新精神,提高人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当今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要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有大量的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的发现和培养,靠的是学校。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应为创新型教师创设适宜他们成长的环境,使他们的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在教学工作中能够得到发展。下面是本人就培养教师创新精神的几点看法:
一、学校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
目前学校对教师的量化管理、刚性管理正在得到空前强化。但是,如果学校管理模式制订一定的标准、条条框框等,必将禁锢教师的创造性,千万教师的独立性、主体性就严重丧失,教师将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心理自由”,也将很难体现创新精神。由些可见,个体的独立性是创造活动的基本保证,火热而崇高的情感是创造活动的基本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更是时代三大本质的特征之一。这必然要求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教学工作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关心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信任、合作、民主的和谐环境,为创新教师铺好路、搭好桥,鼓励、支持他们大胆进行教学实验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励教师的创新动机和创新行为,促使创新型教师健康成长。
二、评价教师应具有开放性
作为学校管理者,评价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的统考和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取代,也不能将各类竞赛获奖情况,作为评判教师优劣的指标,应该重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和教师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意志品格训练的管理。我们学校在教育科研、师资培训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条例中就注重了这些,从而改变了单凭学生考试和教师等级的现象,使教师的创新教学技能得到了发挥,一大批创新型教师不断涌现、成长。我们知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效果是隐性的、深层次的,且往往是滞后。在教学工作中要鼓励教师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爱迪生等一些科学家都是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最后成功的。此外,批判性、怀疑性是创新人才共同的人格特征。作为学校管理者,如果人为地压制教师的创新行为,只能导致创造力的萎缩。中庸之道、墨守成规是与创新精神绝缘的。
由此可见,创新型教师并不是“标准件”,对他们的评价必须是开放的、全方位与全过程的。应以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是否有创新思想、创新行为,是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标准。要用人所长,允许人失败。学校领导要有容纳不同见解的宽阔胸怀,充分让教师发挥和体现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给创新型教师更多“心理安全”的空间。
三、部署任务应具有挑战性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的应试任务一项接一项:教学、考试、排名、补习、竞赛……貌似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实际上,教师的劳动往往机械、单调而被动,是在一年又一年中,重复着模式基本相同的工作。这样的劳动只能使教师思想僵化,方法因循守旧。而这一切都是与创新型教师的成长格格不入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定的“心理唤醒水平”是一切创新行为的基础。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只有真正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才能激发教师强烈的创造欲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教师的劳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技术、新方法频繁出现与应用,教育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新形势更需要学科管理者引导教师正视现实,主动迎接挑战,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应采取各种鼓励手段为教师创设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唤起教师强烈的创新欲望,鼓励他们努力地、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要引导教师确定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观,广泛汲取知识营养,不断调整视角,重新审视世界。要赋予教师各项工作的挑战性,要求教师以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断探索运用新方法、新途径,解决“老”问题,完成“新”任务,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要使教师在主动迎接来自外部世界和自身的挑战中,始终处于最佳的创新“心理唤醒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世纪,新的时代要求学校教学管理者应更新管理观念,具有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并不断给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教师“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精神环境,促进创造性教师的健康成长,从而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其创新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