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结构设计小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1

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结构设计小结

仝晶

仝晶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100013

摘要:本文从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生产和施工角度着手,归纳和总结了项目设计之初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还能有效的减少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真正做到了产业化的高效和高质。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分板方法;板厚的选取以及钢筋和设备管线的优化避让

0引言

近年来住宅的产业化以其工期短质量优成本可控和安全环保等优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甲方青睐,本文仅对目前产业化率最高的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设计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实际工程为大家讲解,希望能为初次涉及这个领域的设计师提供经验和借鉴。

1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分板方法

钢筋混凝土叠合板毋庸置疑是由两部分组成,预制层和现浇层。预制层部分是在工厂批量生产出来再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的,所以考虑到生产运输和安装的问题我们要将原有的板块进行划分,分割成大小和重量相近的板块,以便我们生产和运输还有最后的施工安装。

预制层的设计分为单向板和双向板两种。这两种板在设计时候的计算也跟名字一样,单向板按照单向板的受力进行计算,双向板按照双向板的受力计算。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单向板。单向板之间是没有板缝的,也就是无缝拼接,计算在分板的时候设计师可以将板的短跨方向作为叠合板的支座沿着长跨方向进行分板,这样分板能保证板的长度是最小的宽度也是可控的。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板的种类越少越好,尤其是预制板的板宽。因为同样宽度的预制板即使长度不一样也是可以共用一个模板的。至于板宽的选取可以均分也可以按照一个统一的模数,这个视工程情况而定。

双向板之间是有板缝的,板缝的大小跟板缝的做法有关,可以按照标准图集来选取,这个的可操作性比较大,所以分板的时候尽量把板宽调成一致的然后用板缝来调节。当然板缝不宜太大,如果板缝太大就失去了产业化的优势了。如下图A所示这是一个按照双向板来分板的工程。图中开间有3米和3.3米两种,开间尺寸虽然不一样但是我们要尽量将预制板的板宽调成一样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模板种类。此工程将中板的板宽设定为1700mm,边板的板宽设定为1460mm,通过调整板缝的宽度来实现板宽种类最少化。

图A

2钢筋混凝土叠合板板厚的选取

叠合板的预制层厚度不宜小于60mm,这个厚度的选取是因为考虑到预制板的生产运输和安装等因素。下面我们来谈一下现浇层厚度的选取。

图一

叠合板现浇层厚度的选取跟几个因素有关。首先行业相关规定厚度不宜小于50mm,其次要根据板的跨度和荷载计算出来需要的最小板厚,最后就要根据实际工程需要来确定现浇层的厚度。这个实际工程需要大致分两种:第一种是设备电管不走混凝土现浇层的,第二种是设备电管需要走混凝土现浇层的。对于电管不走现浇层的最小板厚可以按照规范要求的来选取。而电管需要走现浇层的则需要综合考虑电管的管径大小和计算来选取板厚,尤其是在电管穿梁的位置。下面举例说明:如下面图一所示现浇层不走设备电管的只需要考虑计算及最小板厚要求即可。

对于现浇层需要布置设备电管的笔者还是建议最小厚度不要小于70mm,如果现浇层太薄的话在电管穿梁的位置就会出现问题,且在管线交叉的地方也会出现凸起。如下面图二所示,假定现浇层是70mm,设备电管直径是28mm,板钢筋直径10mm,梁箍筋直径10mm,梁主筋直径25mm。图中在电管穿过梁的位置很明显被梁的主筋挡上了,根据计算梁的主筋必须取16以下的才可以穿过电管。但是实际工程中高烈度区的梁计算出来的钢筋直径都比较大,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双排4根主筋的情况。

图二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施工就很难进行下去。所以我们要在设计之初考虑到这个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法一:可以增加现浇层的厚度,但是这个成本增加较高而且也加大了结构自重,所以笔者不太建议采用这种方法。解决方法二:可以将需要穿电管且配筋较大的梁上返,如下图三所示。

图三

同样是直径25的主筋两排,上返10mm后可以顺利穿过直径是28mm的电管。如果遇到电管管径更大或者设备管线集中交叉的情况可根据需要加大梁上返的尺寸,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3设备管线的优化避让

在设计阶段结构专业需要配合设备专业合理布置管线走向。布置管线时对于局部梁配筋较大的地方尽量避让,防止管线和钢筋交叉打架。设备管线在现浇层里要平行布置避免交叉。原则上可以穿剪力墙的尽量不要穿梁,因为剪力墙的分布钢筋间距较大,可操作的空间就较大。对于设备管线大量集中的板块也可以视情况而定做成现浇板或部分现浇板。总之这些工作都要做在设计之初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5G366-1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60mm厚底板)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G310-1-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