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去浮躁和虚华追求教育的本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1

抹去浮躁和虚华追求教育的本真

赵忠新

丹阳市吕城中心小学赵忠新

有幸参加了宜兴市实验小学“真教育研讨活动”并聆听了马晓洪校长《走向真教育》的主题报告,颇有感悟。

马晓洪校长报告中提到:“教育不能推卸应负的社会责任,教育不能缺失应有的人文关怀,作为校长,理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唤起教育的良知,擦亮睿智的眼睛,编织教育最真的梦,希冀着真实的教,期待着真实的学,追寻着真实的人。”让我很是感慨,联系学校的德育教学谈谈对教育应回归本真的感受。

教育,以受教育者达到合格的公民素养为目标。当我们一方面承认教育不是万能的,另一方面又以异乎寻常的热情拔高教育的目标要求,这就不可避免的让教育陷入浮躁和虚华之中。我们只有杜绝教育中人为“拔高”的弊端,才能让教育回归其基本目标中,才能让教育回归本真。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为学生德育效果的不尽如人意而困惑,却不知这往往是由于我们老师本身拔高了德育的目标,从而造成德育教学内容、方法上的空洞,进而让德育教学陷入了虚无的境地。

1.让德育目标返璞归真

案例:我在一所名校参观学习时,校方介绍: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证校园环境整洁卫生,学生人人准备一块小毛巾,把自己包干的地面擦得纤尘不染。看着校领导自豪的介绍,我不禁要问:难道这样才是整洁干净?真的有必要做到这样的整洁干净?与其说这是在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还不如说在培养学生的“洁癖”。

人们往往以“高标准、严要求”作为学生发展的目标,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目标往往偏离了学生的实际,不符合教育规律,结果只能是美丽的幻想。

2.让德育贴近学生生活

案例:在一次班会中,班主任设定了先由同学假设自己丢了伙食费后的所思所想开始,再由丢钱的同学谈自己的切身体会,然后由拾到钱的同学谈谈自己为什么决定交还给失主,最后讨论拾金不昧对人、对己的意义。学生积极发言,踊跃讨论,收到很好的效果。

德育切忌假、大、空,说教只能入耳,体验和感悟才是德育必由之路。即使是规范性要求,也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在教师的示范、同伴的互助下养成习惯。

3.让德育成为师生的共守的契约

案例:有一次检查中,有领导特地在行走时丢下一纸团,然后看看多长时间后有学生把它捡起来。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在训练学生应对“钓鱼执法”的能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一名学生来汇报说,他课间看见有位老师扔了个纸团,一直到上课铃响都没有看到他捡起来。这究竟是谁在考谁?

教师在德育教学中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者、评价者,德育教学中没有高低尊卑,执行道德准则和规范应该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