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430022)
【摘要】目的:探究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对其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影响。方法:选自本院2011年-2013年收治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精神分裂症护理,观察组患者根据其心理分析结果针对性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对比2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状况。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SAS和SDS评分下降更具优越性,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特点针对性的制定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为其临床预后提供可靠保障,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护理干预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1-0232-02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有效的治疗后能够有所好转的,表示其能过度到康复期,此时患者精神症状基本消失但是容易出现诸如烦躁、焦虑以及抑郁等负面心理,会对其生活质量还有临床预后效果造成一定消极影响[1]。本院自2011年始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2011年-2013年收治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范围为20-65岁,其平均年龄为(32.1±7.8)岁;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和第3版的《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中相关诊断内容符合;患者平均病程时间为(6.5±2.5)年。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处于稳定,有部分自知力恢复,基本无发现有精神症状,没有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对其进行抑郁自评量表,分数均超过53分;进行焦虑自评量表,分数均超过50分。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接受心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心理干预
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进行评分了解然后进行集体还有个体心理干预。集体心理干预措施:如患者焦虑抑郁的来源是因为挫折和压力的方向,指导患者如何正确面对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乐观的情绪将焦虑和抑郁情绪消除,平缓其心理压力;定期组织座谈会并鼓励患者在会上积极发言和探讨,通过集体干预的方式来达到突出的暗示效果,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个体心理干预措施:这是针对性护理干预,了解患者心理状况以及相关诱因,通过劝解、启发以及疏导等方式进行心理干预,最大程度发挥患者的潜在能力。和患者家属建立有效沟通帮助患者得到家庭支持,增加面对疾病的勇气,积极配合治疗。
1.2.2针对性护理
精神分裂症患者虽然进入康复期,但并未完全治愈,因此护理时应该针对患者临床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护理。青春型:患者表现为话多、语言混乱、行为怪异、思维和行动不协调等;紧张型:要是紧张性木僵,病人不吃、不动也不说话,如泥塑木雕一般,可任意摆动其肢体而不作反抗,但意识仍然清醒。有时会从木僵状态突然转变为难以遏制的兴奋躁动,这时行为暴烈,常有毁物伤人行为。单纯型:患者的思想行为贫乏,会出现精神衰退以及社会性出现衰退现象[2]。因此,根据患者类型特点对患者制定相对应的护理对策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与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护患之间产生信任感对于护理工作有很大帮助,护理人员应该主动热情,言谈之间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1.2.3健康宣教
针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对患者详细讲解精神分裂症关于防范措施、临床症状以及复发诱因等内容,让患者了解该疾病的相关健康教育知识,重点讲解服用药物的重要性,对于突发事件有合理妥善的处理方法,对于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积极处理。
1.3效果评价
对患者焦虑程度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判断,分数超过50分的判定为焦虑;对患者抑郁程度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判断,分数超过53分的判定为抑郁。分数越高则表示越严重[3]。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SAS和SDS评分下降更具优越性,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抑郁情绪对比
组别(n)SASSDS
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
观察组(50)55.9±5.143.2±5.652.4±6.742.6±5.4
对照组(50)55.3±5.451.1±5.353.3±6.251.4±6.0
3讨论
在临床上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高达1%,一般来说常发作于青壮年患者,病程大多出现迁延的情况[4]。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生理与心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精神症状的支配,另外住院环境护理服务环境也是决定患者临床预后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5]。
精神分裂症患者进入康复期后对自身前途会有一定程度的顾虑,此时心理活动复杂并会诱发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的恶性事件[6]。本次研究中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患者,其焦虑和抑郁等情绪改善相对于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患者有显著优越性,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该结果提示了根据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特点针对性的制定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为其临床预后提供可靠保障,极大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华洁.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3,05(18):140-141.
[2]CurtisD,KalsiG,BrynjolfssonJ.Genomescanofpedigreesmultiplyaffectedwithbipolardisorderprovidesfurthersupportforthepresenceofasusceptibilitylocusonchromosome12q23-q24,andsuggeststhepresenceofadditionallocion1pand1q[J].PsychiatGenet,2013,(02):77-84.
[3]丁玉新.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偶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2,15(23):162-163.
[4]王晓玲.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19(08):180-181
[5]陈春燕,王翠琴,全晓国,等.护理干预对直肠癌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06(05):109-110
[6]余汉芳.综合护理干预对乳腺增生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2,15(08):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