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县中医医院419600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肝动脉期及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供血血管及血供情况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患者进行螺旋CT肝动脉期及三维重建,其中三维重建的方法包括表面遮盖成像以及最大强度投影,分析患者供血血管及血供情况,对照组患者仅行螺旋CT肝动脉期,比较两组患者对原发性肝癌供血血管及血供情况的诊断结果。结果:病灶部位分布状况为右叶46例,左叶19例。螺旋CT检查中包括14例中央单支直条形患者、20例中央单支树枝型患者、11例中央多支型患者、4例周围单支型患者、6例周围多支型患者、3例混合型患者、2例患者经螺旋CT肝动脉检查未见明显供血血管以及强化。研究组患者阳性诊断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阳性诊断率为83.3%,研究组患者早期诊断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肝动脉期及三维重建能够加倍清晰地显示出患者原发性肝癌供血血管及血供情况,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螺旋CT肝动脉期;三维重建;原发性肝癌;供血血管;诊断价值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肿瘤,患者主要是由肝硬化演变而来。在临床治疗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但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发现此病时已经为癌症的中晚期,或者病变出现转移,并且多数患者同时伴有肝硬化,无法采用手术切除治疗。为了进一步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供血血管及血供情况,临床上主要采取螺旋CT肝动脉期及三维重建进行诊断。因此,本文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患者进行螺旋CT肝动脉期及三维重建,其中三维重建的方法包括表面遮盖成像以及最大强度投影,分析患者供血血管及血供情况,对照组患者仅行螺旋CT肝动脉期,比较两组患者对原发性肝癌供血血管及血供情况的诊断结果。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33-85岁,平均年龄(63.54±10.33)岁;肿块直径3.4cm-20.4cm,肿块平均直径(14.57±5.33),其中肿瘤直径在5cm及以上患者20例。13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17例患者经临床表现、实验室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对照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36-83岁,平均年龄(64.22±11.07)岁;肿块直径3.6cm-21.2cm,肿块平均直径(15.26±6.04),其中肿瘤直径在5cm及以上患者18例。14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16例患者经临床表现、实验室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所有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消瘦、肝区疼痛、AFP在500ng及以上患者36例,44例患者为HbsA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直径等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一般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螺旋CT机进行扫描,采用层厚为8mm以及螺距为1.5对患者进行全肝平扫,对患者肝内病灶的大概范围进行确定,采用高压注射器经患者的前臂静脉注入剂量为80-100mL的优维显,注射速度控制在3mL/s左右;然后对患者进行螺旋CT肝动脉以及门静脉扫描,肝动脉延迟扫描的时间控制在19s左右。将扫描层厚控制在3-8mm,螺距控制在1.0-1.5cm之间,电压控制在120kV,电流控制在280mAs左右,扫描范围在40-80cm之间。在扫描的过程中需要叮嘱患者屏住气,屏气时间在20-30s之间。与此同时,研究组患者进行肝动脉系统血管三维成像,成像的方法包括表面遮盖成像以及最大强度投影。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表示;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螺旋CT肝动脉检查结果
病灶部位分布状况为右叶46例,左叶19例。60例患者通过螺旋CT检查清晰可见肿瘤供血血管进入病灶内,根据患者病灶部位、形态以及数量可以分为如下几种:①14例中央单支直条形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1条血管自患者的肝门区伸入其病灶中心;②20例中央单支树枝型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1条血管自患者的肝门区伸入病灶,并于患者的病灶内呈现向中心延伸的树枝状;③11例为中央多支型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2条或以上血管自患者的肝门区伸入其病灶中心;④4例为周围单支型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1条血管自患者的肝门区环绕肿瘤周边;⑤6例为周围多支型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2条或以上血管自患者的肝门区环绕肿瘤周边;⑥3例为混合型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变现为供血血管自患者的肝门区向病灶中心伸入并且环绕在肿瘤周边。余下2例患者经螺旋CT肝动脉检查未见明显供血血管以及强化。
根据患者肿瘤内强化血管分布状况以及形态可以将患者肝动脉期血供分为如下两种类型:①44例多血供型;②16例为少血供型。多血供型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肿瘤供血的血管较粗,肿瘤内强化血管呈现出团块结节状;少血供型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肿瘤供血血管较为纤细,肿瘤内清晰可见少量呈现条状且稀网状的血管。
2.2三维重建检查结果
研究组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最大强度投影肝动脉系统血管重建中显示患者的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肝左右动脉、脾动脉以及肿瘤肝动脉供血血管。在最大强度投影检查中患者肿瘤血管强化状态表现为不规则增粗及紊乱状况,且患者的血管长短以及大小不一。在肝动脉系统表面遮盖成像中能较为清晰地显示患者腹腔动脉直至肝动脉供血血管,但表面遮盖成像显示患者肿瘤血管强化形态要差于最大强度投影图像的清晰度。
2.3两组患者早期诊断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阳性诊断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阳性诊断率为83.3%,研究组患者早期诊断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大部分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为肝动脉供血,并且还会存在侧支血供。螺旋CT因其具有扫描速度快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经螺旋CT检查发现病灶部位分布状况为右叶46例,左叶19例。包括14例中央单支直条形患者、20例中央单支树枝型患者、11例中央多支型患者、4例周围单支型患者、6例周围多支型患者、3例混合型患者、2例患者经螺旋CT肝动脉检查未见明显供血血管以及强化。并且少血供型患者的血管较细,且不规则,没有明显的强化血管影。研究组患者在三维重建检查中能较好地显示出患者的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肝左右动脉、脾动脉以及肿瘤肝动脉供血血管。研究组患者阳性诊断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阳性诊断率为83.3%,研究组患者早期诊断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螺旋CT肝动脉期及三维重建能够加味清晰地显示出患者原发性肝癌供血血管及血供情况,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螺旋CT肝动脉期及三维重建能够加味清晰地显示出患者原发性肝癌供血血管及血供情况,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值得大量地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苏蕾.原发性肝癌的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与DSA对照研究[D].郑州大学,2010,09(16):124-125.
[2]郝凯.64排螺旋CT增强及灌注扫描在肝硬化、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0,22(23):67-68.
[3]肖林峰.三维可视化重建技术在腹部外科术前评估的临床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14,09(26):121-122.
[4]赵阳.64层螺旋CT血管重建对肝癌非肝动脉供血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4,33(26):147-148.
[5]胡慧,单秀红,周月圆.256排CT三期扫描及三维血管成像重建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J].肝脏,2014,11(23):836-838.
[6]王东林,陈广礼.双源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1,03(22):83-84.
[7]唐友斌.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1,35(1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