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廉秀岩廉秀岩郭玉玲王淑娥佟丹赵新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廉秀岩廉秀岩郭玉玲王淑娥佟丹赵新华

廉秀岩廉秀岩郭玉玲王淑娥佟丹赵新华

廉秀岩郭玉玲王淑娥佟丹赵新华(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1581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3-0292-02

【摘要】目的讨论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观察血压的变化血压过高或过低都要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观察病情的变化语言、大脑高级神经中枢活动、肢体功能等有无变化。注意生命体征及瞳孔、意识的变化。观察有无中枢性的高热。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和呃逆。注意高颅压,防止脑疝。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

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是指脑动脉的主干局限于皮层支动脉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发生血栓,造成脑局部供血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而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灶的脑血管疾病。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做好基础护理,对防止进一步梗塞、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9年7月~2011年7月以来,我院共收治脑梗死患者23例,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53岁,经临床治疗与护理,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现汇报如下。

1.2临床特点

急性起病,不同部位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2.1颈内动脉闭塞临床主要表现为病灶侧单眼失明,对侧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及对侧同向偏盲,主侧半球受累可有运动性失语。

1.2.2大脑中动脉闭塞①主干闭塞: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主侧半球主干闭塞可有失语、失写、失读;②大脑中动脉深支或豆纹动脉闭塞:可引起对侧偏瘫,一般无感觉障碍或同向偏盲;③大脑中动脉各皮质支闭塞:可分别引起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失读、失写、失明,偏瘫以面部及上肢为重。

1.2.3大脑前动脉闭塞①皮质支闭塞:对侧下肢的感觉及运动障碍,伴有尿潴留;②深支闭塞:可致对侧中枢性面瘫、舌肌瘫及上肢瘫痪,亦可发生情感淡漠、欣快等精神障碍及强握反射。

1.2.4大脑后动脉闭塞①皮层支闭塞:主要为视觉通路缺血引起的视觉障碍,对侧同向偏听、偏盲或上象限盲;②深穿支闭塞:出现典型的丘脑综合征,对侧半身感觉减退伴丘脑性疼痛、对侧肢体舞蹈样徐动症等。

1.2.5基底动脉闭塞常见症状为眩晕、眼球震颤、复视、交叉性瘫痪或交叉性感觉障碍,肢体共济失调,若主干闭塞则出现四肢瘫痪、眼肌麻痹、瞳孔缩小,常伴有面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及舌下神经的麻痹及小脑症状等,严重者可迅速昏迷,发热达41~42℃,以致死亡。

1.2.6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同侧面部感觉缺失、同侧霍纳(Horner)综合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对侧面部以下痛、温觉缺失。

1.2.7小脑后下动脉的变异小脑后动脉闭塞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和多变,但必须具备两条基本症状即一侧后组颅神经麻痹,对侧痛、温觉消失或减退,才可诊断。

2护理问题

2.1躯体移动障碍与神经肌肉受损有关。

2.2评议沟通障碍与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失语、面瘫等有关。

3护理目标

3.1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3.2患者和家属掌握语言、瘫痪肢体的康复锻炼。

4护理措施

4.1常规护理

4.1.1心理护理多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其了解该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客观规律,主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1.2卧位平卧位,以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

4.1.3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

4.1.4饮食低脂、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4.2瘫痪肢体的护理

4.2.1避免受压,勿对患肢进行冷敷和热敷,以防冻伤和烫伤。

4.2.2按摩患肢,促进血液循环,以防静脉血栓的发生。

4.2.3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施以相应的康复锻炼,减少后遗症。

4.3病情观察

4.3.1观察血压的变化血压过高或过低都要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4.3.2观察病情的变化语言、大脑高级神经中枢活动、肢体功能等有无变化。

4.4危重期的观察及处理

4.4.1观察(1)注意生命体征及瞳孔、意识的变化。(2)观察有无中枢性的高热。(3)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和呃逆。(4)注意高颅压,防止脑疝。

4.4.2处理(1)绝对卧床休息,平卧位。(2)头置冰袋,降低脑代谢,保护脑细胞。(3)持续低流量吸氧。(4)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将头偏向一侧。(5)有上消化道出血者应给予止血药和胃黏膜保护药,并注意血压的变化。(6)留置尿管,注意尿量、尿色及性质的变化。(7)中枢性高热的患者可身下置冰毯、乙醇擦浴物理降温。(8)按时快速输入脱水剂(20%的甘露醇),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

4.5健康指导

4.5.1环境创造一个安静整洁、空气清新的环境,保证患者的身心能得到充分的休养。

4.5.2饮食指导(1)宜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2)戒烟酒。

4.5.3日常活动(1)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2)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强其自我照顾能力。

4.5.4心理指导保持平静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多与大家交流,减轻精神压力。

4.5.5医疗护理措施的配合(1)教会家属协助患者进行瘫痪肢体的康复,出院后坚持功能锻炼。(2)提醒患者避免诱发因素,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定期进行复查。

5讨论

脑动脉血管壁病变是脑梗死的基础。在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如有血流动力学因素(切应力、湍流、涡流分离)可造成内膜细胞反复损伤、脱落或通透性增高,致使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的同时易出现内膜溃疡面,在溃疡处内膜下层分泌一些物质如胶原及凝血因子促使凝血酶形成而导致血栓,血栓使动脉管腔更趋狭窄,当管腔狭窄达到一定程度便能影响脑血流量。高血压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高血压对脑血管的影响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小动脉如脑底部的穿通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旁中央支,使这些小动脉发生血管透明脂肪样变、微栓塞或微动脉瘤形成,亦可通过机械性刺激和损伤直径大于2mm的较大血管或大血管的内皮细胞,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管壁粥样硬化变性使动脉内膜粗糙,血液中有形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及纤维素等,尤其是血小板极易黏附在病变内膜处,黏附聚集的血小板,可释放出花生四烯酸、5-羟色胺、ADP等多种化学物质,加速血小板的再聚集,并形成动脉附壁血栓。血液成分中脂蛋白、胆固醇、纤维素等含量的增加,可使血液黏度增高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降低,致血流速度减慢,以及血液病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严重贫血等和各种使血凝固性增高的因素如肿瘤、脱水等均易促使血栓形成。

脑血流量的调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血压的改变是影响脑血流量的重要因素,当平均动脉压低于9.3kPa(70mmHg)和高于24kPa(180mmHg)时,或心动过速、心功能不全时可引起脑灌注压下降,随灌注压下降,脑小动脉扩张,血流速度更缓慢。若有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更易导致血栓形成。

脑梗死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其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致残率高。因此,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把握对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和准确性,及时有效进行心理护理,加强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玉莲.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心理评定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6年19期.

[2]姚景鹏,主编.内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