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菊萍(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撮镇镇中心卫生院2316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9-0259-01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在护理技术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通过相关4方面的问题,分析阐述在临床输液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如何掌握各种技巧,使治疗既有效,又避免血管的损伤。结果采用程序化输液模式,从而保证药物治疗的顺利进行。结论综合全面论述将传统输液方式改进为专业化血管评估的程序化输液模式,为临床静脉输液提供了有效可行的理论。
【关键词】程序化输液模式血管评估PH值渗透压
静脉输液是护理技术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由于药物具有刺激性毒性,PH值和渗透压过高过低,稀释不充分等因素,导致出现疼痛、渗透、化学性静脉炎、坏死及血栓等并发症,尤为突出的表现在肿瘤病人使用化疗药物的毒性强,时间长,疗程多等原因上。对此,在进行反复的临床实践而得出结论:只有将传统的输液方式改进为专业化血管评估的程序化输液模式,才能达到保护病人血管,避免增加新的血管性疾病的效果,从而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1程序化输液模式的原则
首先,必须了解药物的刺激性和毒性,PH值和渗透压;其次,应熟悉血管壁的解剖机理及周围组织结构,以及病人病情的整体情况;最后掌握血流速度,管腔的直径及出凝血时间等指标。通过分析掌握以上各项因素,进行血管的风险评估和判断,不同病人和药物,选择不同的血管和操作工作。
2静脉输液的要素
2.1血管的划分
(1)浅静脉:血管细,管壁薄,流速慢,稀释不充分,局部压力高,血管内膜易受伤。
(2)深静脉:管壁厚,管腔大,流量多,流速快,稀释充分,血管内膜损失小,如长期反复进行浅静脉穿刺,必然导致血管壁严重受损,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血管疾病。
2.2PH值
血液的PH值在正常情况下为7.35~7.45;PH值<4.1为强酸性;PH值>9.0为强碱性。当静脉输液中使用的药物超出其正常范围,均可损伤血管内膜,出现化学性静脉炎,将导致静脉硬化、坏死及血栓形成。
2.3渗透压
我们知道,溶液可分为低渗、等渗和高渗三种类型。当低渗溶液经静脉进入体内,使水分向细胞内移动,导致细胞水分过多而造成细胞破裂、静脉刺激和炎症。而高渗溶液输入体内,则吸取细胞内的水分,引起血管内膜脱水而受损。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压24h内可造成化学性静脉炎。由此可见,药物的渗透压是引发静脉炎最相关的因素。渗透压越高,对静脉的刺激性越大。
3药物的划分及血管选择
3.1(1)刺激性和毒性强的,如MMC、VDS、卡氮介等。(2)渗透压过高,如TPN、PPN、甘露醇等。(3)PH值<4.1,如万古霉素、多巴胺。(4)PH值>9,如5-FU。以上情况血管反应选择静脉置管,其顺序为:中心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3.2(1)刺激性和毒性弱得,如DDP、CTX、MTX。(2)PH值为6.0-8.0之间的。(3)渗透压偏低。(4)刺激性的中药制剂。以上情况血管选择顺序为:颈外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时正中静脉。
3.3在进行输液的过程中,最好采用刺激性强与弱得药物交替使用。
4观念更新
目前,就诊病人大多数选择静脉输液,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不仅是护理工作的难点,也是发生护患纠纷的关键。如何才能把各项护理常规及大量的静脉输液完成好,提高静脉输液的质量,增强病人的满意度,预防因输液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充分体现护士技术价值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静脉穿刺准确,做到一针见血,这只是护理技术的外在表现,并非静脉输液的全部。例如有些药物不宜使用外周血管,而必须采用中心静脉,这时即使技术再高超,血管和工具的选择不当,也难免会现不良后果。因此,在进行静脉输液之前,必须做好这两项选择,才能有效地保护好病人的血管。从病人入院开始,就必须对血管进行整体评估,计划制定出程序化输液模式,知道出院的全程血管应用。
总之,静脉输液不能再看成一次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作为一个程序、一组连贯性的护理措施,是面对多元理论和整体性综合护理的重要技术,这对于从事静脉输液的各层次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更新观念,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当今专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