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重构的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27
/ 5

基于知识重构的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

卢锡超1秦艳艳2王鹤瑾3

卢锡超(1976-),男,辽宁盖州人,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研究。

秦艳艳(1979-),女,黑龙江海林人,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管理、科技与社会研究。

王鹤瑾(1985-),女,辽宁抚顺人,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研究。

1,3.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沈阳1100042.复旦大学哲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资源禀赋型产业集群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基于知识重构的视角来研究产业集群的培育策略,强调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依赖于产业技术知识的有效重构,而知识重构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建构适合于产业技术知识重构的产业语境,是形成产业集群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进路。

关键词:知识重构产业集群策略研究ResearchoncultivationstrategyofindustryclusterbasedonKnowledgereconstruction

LuXichaoQinYanyanWangHejin

Abstract:Thedevelopmentspaceofresourceendowmentindustryclusterisdwindling,itisessentialtoresearchoncultivationstrategyonviewofknowledgereconstruction,andemphasizethattheemergenceanddevelopmentofindustryclusterdependsoneffectivereconstructionofindustrytechnologyknowledge.Knowledgereconstructionisacontinuousprocess,andtheconstructionofindustrycontextwhichissuitableforthereconstructionofindustrytechnologyknowledgeisanimportantapproachofformationofindustrycluster,adjustmentofindustrialstructureandindustrialupgrading.

Keywords:KnowledgerestructuringIndustrycolonyStrategy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06-04

1.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集群

1.1产业集群及其特征。市场、资源和知识的全球化配置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全球化的展开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使得原来的以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逐渐演变为一定区域或跨国集团间整体实力的竞争,产业集群现象应运而生。学者们对产业集群的关注始于20世纪后半期在世界各地出现的产业集聚现象,比较典型的有美国的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德国的巴登——符腾堡、中国的中关村、“第三意大利”(包括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七个省)等。这些地区的基本特征是拥有大量的相互联系的拥有相关价值取向的企业的集群,并且因向其他地区提供一种或集中特色产品、服务而为人们所熟知。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界定,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较早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即指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连而结成的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空间集聚现象[1]。产业集群也称为企业集群、企业集聚、区域集群、企业群簇、产业群、产业群簇等。李凯教授则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来界定产业集群,认为产业集群是指“一个由企业集团和非商业组织构成的集团,集团内的成员存在是其他任何成员企业的个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支撑集群集聚的是供销关系,或共同的技术、共同的顾客或分销渠道,或共同劳动力市场。”[2]

陈柳钦认为,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合作创新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一是互惠共生性。单个企业越来越难以依靠自身生产所有有关知识和拥有各种相关资源,去完成知识的经济化过程。为了减小风险、缩短进人市场的时间,创新集群中的每个企业都只能从事创新增值链条上的某一环节性工作,实现专业化分工。二是竞争协同性。既专业化分工又相互协作是创新集群的一种主要创新方式。竞争使得企业群落中的企业个体始终保持足够的动力以及高度的警觉和灵敏性,并依靠协作伙伴关系在竟争中发展壮大。三是根植性。集群合作创新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产业根植性)、共同的创新文化(文化根植性)、地理位置的接近性(地理根植性),这是创新集群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对集群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四是资源共享性。众多相关联的企业聚集,可以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克服单个企业创新资源的不足,并互为创新成果的传播者和使用者。五是创新组织的开放性。集群式合作创新网络与集群外的其他组织有着密切的开放性联系,集群内的合作创新网络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组织关系,当其中的一种联系变得无效时,这种联系将会被一种新的联系所取代[3]。

1.2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是外部经济作用的结果;克鲁格曼认为规模报酬递增现象才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Oerlemans等指出,特别机制、创新活动复杂性对创新企业的组织根植性和网络活动是集群存在的必要条件;叶建亮认为知识溢出是导致集群的重要原因,它不仅决定了集群的规模,也影响集群组织内企业的生产函数。比较综合的观点认为,除了可能的初始偶然因素之外,在特定产业,产业集群形成的经济驱动力包括:接近市场、专业化劳动力的供给、投入品和设备供应者的存在、专业化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生产的规模经济、基础设施的可获得性、低交易成本、供应者接近信息等。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学者们认为竞争、地区要素禀赋、企业之间直接的交流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4]。

对产业集群形成因素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给出各自的论述,笔者认为归结起来主要是两点,即对各种资源的禀赋和产业链得以延伸产业技术。资源禀赋是基于企业家理性的选择,对生产的原材料、产品销售的市场以及人力资源等通过成本核算、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促使不同的企业产生集群的现象;产业链的延伸则是依托于产业技术的网络化存在,通过技术创新以及知识重构来使得企业得到更多的技术优势,以便在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应该说对资源的禀赋是传统产业聚集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产品通过增加技术含量而大幅提高附加值的诉求已经成为越来越的企业家经营战略的首选。因此从知识论的视角来审视产业技术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就变得更加紧迫和意义重大。

笔者认为产业技术是技术演化到产业层面的存在形态,是在特定的产业语境中被重构为具有地方性特征的知识体系[5]。因此,培育产业集群的策略研究应该更多的考察产业语境,即从利于知识重构的立场出发来建构产业语境。

1.3产业集群的功能及风险。产业集群原本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现象,现在则更多的被看作是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甚至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和调控手段。当今,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国家和区域竞争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所以也必然成为区域产业规划的重中之重。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中国所流行的产业带、经济带规划,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要看能不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能够集聚大中小型各类企业,整合各类服务机构,在提供就业岗位、维护经济生态方面发挥其他组织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更多的是政府主导形成的产业经济区域,同时也有依据市场规律逐步聚集起来的各种小商品生产和批发的集散地。无论是市场的作用还是政府的作用,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很多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的产业布局发挥了桥头堡的作用,逐步成长为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和引擎。

产业集群虽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和所有事物一样,也要面对各种风险,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曾经辉煌一时,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汽车产业的萧条期,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衰败。奥地利东南部的UpperStyria地区,主要是由国有公司组成的钢铁工业集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度繁荣,但70年代开始衰退,直至80年代彻底垮掉[6]。

对产业集群的风险问题,国外学者做了部分研究。马歇尔认为规模经济的外部性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企业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就会争相来分享这种外部性。随着集群内企业的增多,集群所在区域的资源价格就会水涨船高,从而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集群就会走向衰落。韦伯从区位理论出发指出一个地区通常只形成一个产业主导的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风险巨大,因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波特认为产业集群处于动态演化中,可能因为外部威胁诸如技术间断、消费需求变化等因素,内部僵化如集体性思维僵化等的原因而失去竞争力[7]。

中国的部分产业集群,技术水平低,对资源的耗费和环境的污染严重,面临巨大风险。比如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集群以轻工业和来料加工为主,还处于原始的资本积累阶段,在这一阶段,依靠规模经济的受益,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成功的,但是这样的产业集群是锁定在低技术水平,过分依靠市场和资本等要素的低级集群,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产业集群的风险会越来越大。当前,这类产业集群资本原始积累的使命已经完成,是应该转型的时候了。另一方面,我国的产业集群存在生命周期短和难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部分依靠商业机会、缺乏核心技术的产业集群迅速兴起又迅速衰败,比如永康保温杯集群和温州灯具集群等。

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是以某一种或几种资源为依托的资源禀赋型,其都受制于资源的枯竭和价格的上涨,而使得其竞争优势逐步衰退。同时任何产品都有其一定的生命周期,在其一个主导产品生命周期走向衰败的时候,如何不能够及时的通过技术创新,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必然会带来整个集群的衰败,比如珠三角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逐步丧失的过程就使得原来资源禀赋型的基础逐步消退,从而出现很多中小企业倒闭或者被迫搬迁。同时,从知识论的角度看,产业集群本质上是在一定产业语境内发生的,各种资源和产业技术知识的集聚现象。这种集聚是以产业技术与语境高度协调,产业技术知识网络紧密,技术知识高度关联为基本特征的。因此,从知识重构的视角来审视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演变,必须注重新知识创造和转化,即不断的进行产业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建构适合知识重构的产业语境,使得产业集群能够在持续的技术创新的良好语境中进入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即维护良好的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

2.我国产业集群培育的知识论审视

2.1我国产业集群的主要问题。用产业集群理论审视我国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结论。目前部分先行的产业集群出现了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技术知识的扩散网络僵化,缺乏创新。对内,产业技术缺乏创新性的互动,只有低端的重复;对外,缺乏对新技术的吸引能力和热情。第二,形成路径依赖,主体活力衰减。产业语境要和外来产业技术发生知识重构,形成新的地方性知识,这种地方性的完成会促进引进技术和产业语境的融合,加快产业技术向新的生产力的转化。这种知识重构的过程也是技术知识对存在和运转的路径进行选择的过程。但是这种地方性的知识重构一旦成功,就会随着报酬递增现象的持续存在,造成产业内各种主体的惰性,形成路径依赖,使技术知识水平和结构长期锁定在低水平的层次。加之我国的产业发展往往重视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轻视技术的作用,中国产业技术发展低水平的路径依赖现象更加严重。第三,迅速聚集成规模效应,投入成本过高,导致形成转型成本高,掉头困难。第四,市场需求、自然资源等各方面情况发生变化。

2.2产业集群的培育关键是知识重构。这部分地区应该利用雄厚的资本大力促进高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加大技术投入,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改造产业语境,打破路径依赖,通过引进和自主创新实现区域经济的顺利转型。这部分区域的经济转型对于促进整个中国的经济转型意义重大,因为不但可以促进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产业技术扩散,将现有产业转移至西部等工业严重落后地区,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

中国传统的资源类城市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的重任,原先的设备和技术很多成为转型的负担,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我们偏重于自然资源依赖,不重视技术创新和扩散,只重视眼前经济利益的获得,使技术水平长期锁定在低水平的层次上,等到自然资源紧张的时候,想要转型已经是积重难返了。

这类产业集群应该注重积累独特的技术资源,为转型积累条件。依靠技术积累和创新,造成产业技术和语境的双向重构,这个过程中语境塑造技术,技术也改造语境。意大利卡拉拉石雕区域集群最初依靠大量出口本地盛产的白色带蓝纹大理石而形成大理石初级加工出口区域集群,而如今却转型为从世界各国进口原料石,进行当地加工、再出口的著名石雕工艺集群。虽然如今卡拉拉已经失去原料资源的优势,但其多年来积累的技术创新和石工技能所形成的优势,已经远远超过进口与再出口笨重石头所耗用的成本[8]。

技术外溢的负外部效应,导致各类企业形成一种对共性技术现状的集体默认。这种默认体现在没有人愿意出资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大家都默契的在相同的技术水平上进行生产,创新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方面,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创新和扩散陷入停滞状态。这时候集群的知识生产网络全面僵化,对内、对外都缺乏重构知识的活力。

3.重视产业语境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

3.1产业语境的界定。产业技术是技术产业化后所形成的一种存在形态,作为一种技术经济活动,产业技术扩散必须在产业平台之上依凭一定的背景环境展开,本文将其称之为“产业语境”。而产业集群是产业技术成功扩散的一种重要表现,因此产业语境对于产业集群的生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语境(Context),英文原意是上下文、文章的前后关系、脉络、背景、环境、范围、角度等。语境是现代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特别是二战之后随着西方语言学的发展,语境成为语言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工具。

业语境由诸多因素相互建构而成,产业技术在这一综合体中的扩散不仅受到单方因素的制约,更受到整个产业语境的影响。产业语境的复杂性加剧了产业技术扩散的复杂性,必须在具体的产业语境之中对产业技术扩散进行系统分析。产业技术在扩散过程中不仅受到产业语境的规约,而且通过与语境因素的相互影响,实现产业语境的重构,进而达到产业技术与产业语境的契合。

从知识论的视角来看,产业技术扩散是产业技术知识在产业语境中再重构的过程,因此在研究产业技术扩散时,除了产业技术知识外,必须承认产业语境知识的存在和作用;同时我们还必须指出,在产业技术扩散中绝非完全的技术自组织,其中人的因素对其影响也同样应该引起重视,扩散中参与决策、实施的企业家和技术工作者也直接作用于产业技术及其扩散的整个过程,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将其一并归入到产业语境中,作为知识重构的产业语境一起研究。

3.1.1文化传统,产业寓存于区域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多重社会因素构建了该产业的乡土文化背景。产业总是寓存于一定范围的社会之中,通过人的社会交往,或多或少都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产业文化背景,在产业技术扩散中一定要注重对社会文化的调适,上个世纪70年代发生在伊朗的国际技术转移因为文化差异引发的民族冲突决不是个案,其失败的教训应该成为产业技术扩散研究的宝贵经验。

3.1.2价值观念,这里包括决策者、技术工作者的企业家精神、价值取向等,也包括扩散目标区域公众的整体价值取向,比如对创新及创新精神的理解和认识等,产业技术扩散目标区域的价值观念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对创新观念的接受程度,同样的产业技术,在人们愿意接受新事物的产业语境中就更容易被转移扩散,相反,那些价值趋向相对保守的区域则很难实现扩散。企业家精神不但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扩散的重要保障,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在技术引进中是否具有“削足适履”的勇气和魄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一项产业技术扩散的成败。

3.1.3原有技术基础,既包括机器设备在内硬件的技术基础,也包括控制流程等软件的技术基础,同时还包括专业技术工作者的专业技术素养以及与产业相关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它们一并构成产业语境的技术基础。当一项新兴的产业技术欲嵌入该产业时,原有的技术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能够与语境中的知识形成匹配,完成知识的重构。

3.1.4制度与政策,产业技术扩散受制度、政策的限制和引导是不争的事实,但关键是在政策调控时的切入点,笔者认为从是否适应和促进产业技术知识重构的语境建设与完善是最佳选择。

产业技术的诞生和扩散总是寓存于一定的知识场域,而能否促进产业技术扩散的知识语境是关键,对产业技术扩散中的知识语境的理解和认识,是制定产业政策、调控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3.2建构合适产业集群的产业语境。中国应该致力于培养拥有核心技术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要想持续健康发展最终要靠产业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形成自己的核心产业技术,才有真正的竞争力。江浙一带的制造业属于低技术产业集群,主要是对外型的加工制造,缺乏核心技术。产业集群有很多优点,会促进企业间的技术流动和扩散,规模效应,但由于技术知识外溢的方便和便捷,极易引起搭便车的现象,所以应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处理好技术扩散和创新的度。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一般比较有活力,但大多是低技术产业的从事者,主要依靠低成本和集聚的规模效应为竞争的资本,没有整体的引导和组织,对于本产业面临的整体境遇如市场和技术要求的变化缺乏前瞻性的研究与了解,即使出现了问题,应对起来也相当被动,如江浙的打火机就受到美国和欧盟的贸易制裁。

根据以上对产业集群的知识论解释我们认为部分大型跨国集团本质也是产业集群。跨国集团一般是就一种或先进的集中产业为主导的大型知识流通和创新网络,并且企业集团的创新总是在本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由于其对产业间资源的整体调动和把握,对市场信息的全面控制,其抗风险能力明显强于一般区域性质的产业集群。其对我国的低端技术产业集群,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在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中,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一个总体的协调和政策引导机构,类似于大型跨国公司的总部,对这种资源做出调整,同时紧跟市场,并且引导市场。这就要求我们应重视发挥商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统一组织进行对本产业的市场状况和前景的调研,对技术前沿的相关情报进行搜集,同时严格关注相关和相近产业的发展情况,使产业集群既稳定成熟又保持一种机动性和灵活性,使企业和各种产业集群都保持一种转型的可能性。

老工业区的产业集群应该突破原有的意识,利用原来的技术基础,引入新的技术,形成引进技术和外来技术的重构和融合。用价值知识和规范性知识激发原有实体性技术知识的潜力;需要提高管理水平,用新技术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发现新的市场,创新产品的方向;使原有的技术共同体能够互相交流,内部和外部两个知识流通的网络,促进知识流顺利的流转。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其实是产业集群的升级,原来是中国的重工业产业集群,现在还要发挥工业遗产的作用。使原有的技术基础能够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的需要,关键是要加入世界的知识生产网络,形成充满活力的知识重构机制,把技术变成活技术。

要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我们的企业要由原来的加工厂变成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既要坚持自己的地方特色又要保持知识系统的开放性,随时准备接纳新知识,把新老知识的重构变为一种稳定的生机勃勃的常态。这样我们的老工业基地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自然禀赋,我们的传统产业集群才能与时俱进,重新焕发青春。

东北的重型机械,大型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是其他地区短时间内不可能赶超的。是东北的特色技术资源。应以这些技术为基础,引进适合传统产业升级的新兴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只有基于自身语境发展大型企业产业集群,同时辐射中小型企业,形成机械制造的辅助产业群,这样就能带动不同层面的技术知识交流,推动不同规模的投资发展。要以大企业为基础,同时发挥大企业的技术带头作用和渗透作用,调整产品结构,在自我发展中也为中小企业创造市场机会。

我们还可以产业集群的模式来发展县域经济开发区。目前中国各地,特别是县镇一级政府,为了引进投资项目,搞活经济,往往圈地建设经济开发区,通过大量没有原则的优惠政策招揽投资,并且对外来投资项目之间的紧密度和整合度不予关心,导致不能形成具有规模效应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特色产业,最终使经济开发区的项目缺乏足够的竞争实力和活力,多以开发失败或效益不显著告终。上述这些现象都启示我们,要用产业集群的眼光来发展经济开发区,形成以特色产业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大规模整合当地资源,促进主体之间的不断创新才能真正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M·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253~256,265~268

[2]李凯、李世杰.产业集群的组织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5:23

[3]陈柳钦.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9~20

[4]李凯、李世杰.产业集群的组织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5:23

[5]卢锡超、陈凡.知识论视域下的产业技术[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145

[7]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147

[8]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