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峥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分局大兴农场医院黑龙江富锦156303)
【摘要】目的:探讨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青光眼患者(48眼),按照患者住院时间的先后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实验组使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实验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且实验组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术后半年和1年的眼压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使用复合式小梁切术治疗青光眼疾病能够有效的提高其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够保持患者眼压的稳定,其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传统小梁切除术;青光眼;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6-0155-02
青光眼主要指患者眼压升高,其视盘凹陷以及视野缺损,眼压持续升高且病理现象越久,对其视觉功能的损害越加严重,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会致使患者视野全部丧失甚至是失明[1]。因此,本研究将针对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并对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和评价,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我院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青光眼患者(48眼),按照患者住院时间的先后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20例(24眼),男性患者12例(14眼),女性患者8例(10眼),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3.49±8.68)岁,其中闭角型17例(20眼),开角型3例(4眼),其术前的平均眼压为(47.98±10.99)mmHg;对照组患者20例(24眼),男性患者10例(12眼),女性患者10例(12眼),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2.68±9.01)岁,其中闭角型15例(18眼),开角型5例(6眼),其术前的平均眼压为(48.12±10.06)mmH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其他方面经对比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在其术前使用盐酸奥布卡因进行表面麻醉,并使用利多卡因球周进行浸润麻醉,对患者施以麻醉后在其穹窿部12点钟至3点钟的位置作为基底进行结膜瓣,浅层巩膜的暴露部分需要使用烧灼的方式进行止血,接着将其角膜缘作为基底进行巩膜瓣,其厚度约为二分之一的巩膜厚度,在其巩膜瓣的下方巩膜床前进行剥离到亮角膜区域内的1mm左右[2],然后将巩膜瓣下小梁组织和其周围虹膜组织进行切除,在将巩膜瓣修复后,使用尼龙线进行缝合,在其缝合巩膜瓣时需要将其切口边缘处同时进行缝合,最后对其进行注射地塞米松,并常规的敷料盖眼。
实验组:对其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具体方法为:其麻醉方法和手术方法与传统小梁切除术基本相同,但在其制作完巩膜瓣后需使用丝裂霉素C0.2mg/mL浸泡的棉片放到巩膜瓣下方,在其3分钟后方可取走,患者的手术区域需要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反复的冲洗,而在缝合时,需要使用25号的枕头在其颞侧角膜缘的1mm处做前房穿刺口,将其巩膜瓣的两端进行缝合,在巩膜瓣两处切口位置需要外置可拆缝线,并在缝线打结前对其前房进行重建,适当的对缝线松紧程度进行调节,直到将房水完全露出,再次调节缝线,手术完毕,常规进行术后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并利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的比较
两组患者通过不同方法的治疗,其治疗效果的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实验组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眼压和手术成功率的比较
分组例数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手术功率
实验组2012.15±3.1116.97±5.12*17.11±6.49*18(90.0)*
对照组2012.46±4.7822.04±6.5823.97±7.1611(55.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实验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2/20)、5%(1/20),对照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5/20)、20%(4/2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青光眼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科疾病,其严重时能够导致患者失明[3]。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可知,实验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术后眼压水平、浅前房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作为一种在传统小梁切除术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治疗方法,能够提高其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能够通过保持患者眼压水平,降低术后浅前房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其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艳,旷琳,杨蕾蕾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2012,33(12):1800-1801.
[2]黄文荣.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疗效对比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17):2592-2593.
[3]汤晓东.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的比较[J].医学综述,2014,20(17):3260-3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