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市第三中学徐红梅
阿累的《一面》我不知教了多少遍,其中心、重点、难点了然于胸,怎样导入、用什么教学方法、从何处切入课文、如何突破重难点更是轻车熟路。去夏今暑两次参加培训,对教材观、学生观、教师观有了新的认识。于是再教此文时,我未走老路,既未按照“一面、两本书、三次肖像描写、四年后回忆、五种称呼、六次写瘦”的思路教学,也未按照已有的教学经验驾轻就熟去教学,而是先让学生预习,对有疑问处提问题。问题当然不少,但我选择了两个问题来切入课文:一是为什么竹枝似的手指是美的,二是对自己敬爱的人为什么说是死了。这两问题可突出此文两大难点:一是外貌描写,二是一面的影响。
学生在阅读了课文及文中插图后,我先让学生谈“我心目中的鲁迅形象”,大多数同学谈到鲁迅性格中倔强的一面。于是我问:“竹枝似的手美吗?”学生几乎都了解,这一比喻写出了鲁迅先生“瘦”的特点。在讨论为什么用“竹枝”比喻而不用“枯枝”等比喻时,许多同学说“枯枝”无生气,不能表现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心情。见学生已“愤”、已“悱”。我让学生讲竹的物用价值,学生众说纷纭,有说建筑的,有说食用的,有说药用的,有说文化的(竹简、造纸等)。我又让同学思考竹子的伦理价值,学生七嘴八舌,最后让同学背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学生此时豁然,原来,柔弱的竹子上承载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对文中“现在,先生是死了!”一句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作者对自己最敬爱的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和战士,怎么用一“死”字?我先让学生找其近义词,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几十个,有褒义的、贬义的、中性的,也有委婉的、专指的……于是我让学生比较、思考,学生明白了:古人所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当四年过后,作者再一次怀念那“一面”时,前贤虽逝,笑貌犹晰,影响弥深,悲愤盈胸。饥不择食,悲不择言,“得意忘言”,怎有暇去抉择、推敲、斟酌呢?于是脱口“蹦”出“现在,先生是死了!”着一“死”字,尽得风流。“死”字似晴空霹雳,令人心颤;犹嫠妇夜泣,叫人心酸;似战鼓,如号角,振耳发聩,催人奋进。
远非如此,“现在,先生是死了!”运用判断句,强调了先生虽逝世已四年,作者到今方才确信,表达了作者心灵所受到的巨大冲击、震撼;刻画了作者强天呼地、顿足失声的形象;隐含着作者对先生不幸早逝的惋惜、凄厉之情——如果先生不是为我们积劳成疾,现在一定领导我们冲锋陷阵……
再看“是死了”这几字的声调,以入声为主,既无“逝世”之舒缓,也非“去世”之哀婉。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给人以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感,而且这种感情是积蓄已久,自内而外的。这种激愤,愁凉感情合拍,进而产生了一种深沉的敲击人心的力量。
同时,句中叹号似一铁锤,再次传递了先生英年早逝给作者心灵带来的巨大冲击、震撼;似一匕首,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恨;似一路标,给作者前进指明了方向;似一旗帜,鼓舞着作者“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以自然纯真、奔腾放纵之笔,表现出一种全无反省节制的,完全沉溺于悲哀之中的意兴,虽无艰深的字面需要解释,但给人带来的感发勃兴力量却实在令人一言难尽,真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就是“一面”带给学生的感受。
课到此本已结束,可又有学生质疑:老师,阿累是否“小题大做”,就是那么一本书和那打折的一元多钱,值得大书特书吗?是不是奴才表现?想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给了我们,他们能给的一切,作者感恩了吗?写了吗?我把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了学生课后讨论。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怎样用教材教呢?这需要教师有文化的眼光,道德的担当去引领学生去开发课程资源。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者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其实,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一堂优质课应是课本资源、老师的课程资源及学生的课程资源和谐的统一,也就是说,一堂优质课应是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利用课本共同开发富有生机而又充满灵性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呆板、机械的生吞活剥的利用有限的课本资源。这就要求老师,不仅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要给学生一渔场,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打渔,从而体会到收获的快乐。那就是说,现成的知识是资源,方法是资源,老师的知识储备是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也是资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资源,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是资源,甚至健康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也是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如同好的游泳教练那样,一定要把把学生扔进河里学游泳,老师在岸上喊口令,并及时校正错误与不足,而不是自己跳进水中奋力游泳,让学生在岸上看热闹。失败的老师就像一笑话:主人要仆人摇扇,主人没汗后问:“我的汗到哪儿去了呢?”仆人只得答:“都流到我身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