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区省庄一中钱月华
教师教学主体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流程中可能表现出来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交互主体性。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既是学生主体性塑造的过程,也是教师主体性塑造的过程。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建议、规范的作用,这是教育者主体性塑造的重要途径。教育者作为社会的现实人,在教育活动中,既要适应社会现实,又要批判地对待社会现实;既要接受教育决策者的决策和社会文化观念的导向,又要有自己的教育价值选择和主动创造。众所周知,一个教学流程往往包含相互联系的三大领域,即:①教学前的课程开发;②课堂中教学的具体实施以;③贯穿整个流程的教学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可在上述三大领域中,分别通过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开发、自觉进行反思性教学和积极开展教学行动研究等三种路径得以实现。1、通过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实现教师教学的主体性事实上,实践中教师实施的课程基本上都是自己理解过的课程,这就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提供了可能性。而且,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在客观上可以使国家或地方课程更切合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使它们成为“可操作”的课程;在主观上可以体现教师的课程价值和课程观念,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调整、重构与改造国家或地方课程,形式包括: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拓展、课程整合。第二,校本课程开发。即在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课程资源、调查评估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自主确立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材及课程评价指标。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最高层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主体性。2、通过自觉进行反思性教学,实现教师教学的主体性有学者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探究与解决自身、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增强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反思可以使教师从随意的、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严谨的、科学的方式行动;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后变得更加成熟。因此,有理由认为,反思是教师取得特定实践成就后走向专业自主的工具。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其教学经验也只能是一件工作的多次重复。事实上,反思包括不同的层面:(1)技术层面的反思。即反思课堂教学内容、策略、途径等,具体如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与技巧、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等。(2)观念层面的反思。即反思教学得以推进所依赖的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假定,具体如人性假定、目标预设以及对知识性质和可靠性的假定等。(3)解释层面的反思。即反思师生情感沟通、人际理解、自我理解等,具体如课堂支持性氛围的营造,教师如何理解后进生,如何理解自己的个人品质,如谦逊、勇气、公正、开明、移情、判断力、想像力以及耐性、自我知识、热情和幽默感等。(4)解放层面的反思。即反思教学中师生权利与自由、伦理道德规范等,具体如教学中教师控制与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符合主体间性原则、教师实践智慧等。(5)宏观背景层面的反思。宏观背景包括教师反思教学赖以存在和进行的社会、组织、文化背景等。就反思策略而言,常可采用如下策略:(1)反思日记。一次教学结束后,详细回顾并记下自己的教学全程,就反思的五项内容进行分析。(2)课堂录像。用摄像机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制下来,课后重播,围绕反思的五项内容作分析。(3)同行观摩。课后研讨,让他们指出自己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明白自评(自我反思)与他评之间的差异,以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和反思。(4)校际赛课。与别的学校教师相互就对方课堂进行建设性质疑,然后共同商讨对策,共同提高。(5)专家观摩。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包括理论专家和学科专家)光临自己的课堂,课后认真、充分地与专家对话,并积极感悟。3、通过积极开展教学行动,研究实现教师教学的主体性国内外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教师解放的本质是专业自主,而实现专业自主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教学行动研究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在教学行动研究中,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问题,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设计、创造、实施新的实践方案,不断反思、概括实践的成败得失,不断改进、优化教学行为,从而提升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因此,要更好的实现教师教学主体性,必须做到“在教学研究中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开展教学研究”,将“教学行动”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开放的概念,它既体现了社
会对教育与教育者的期待与要求,也体现了教师自身对教育和教育者的批判与反思,它是社会宏观背景与教师丰富个性相互结合的最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