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对称遏制财务造假的技术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以信息对称遏制财务造假的技术探索

柴美群

柴美群/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贪腐丑行日趋严重,虽多方惩治未见根本好转。

1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笔者认为,实现信息对称,把政府财政收支,特别是“三公”消费完全公之于众,发动公众广泛监督,应是反腐倡廉的根本途径。为此论文对信息对称方案,特别是其中的技术设计做了比较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贪腐乱象;信息对称;对称方案;技术探索

一、前言

2013年3月10日,曹建明检察长会上揭示,过去五年查办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共立案侦察各类案件165787件218639人,其中县处级以上13173人(含厅局级950人,省部级以上30人),追缴赃款赃物553亿元。一个个数字说明贪腐已相当严重,若长期得不到根治必将动摇我党执政地位。因此如何遏制贪腐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二、贪腐的一般研究

贪腐严重普遍,贪腐久治不愈,而贪腐又都借助财务造假,遏制财务造假应是治理贪腐的突破口。

(一)贪腐乱象

1.《瞭望东方周刊》年初载文称,反腐10年11名高官判死刑,其中有许迈永(1.98亿元)、郑筱萸(649万元)、王怀忠(517万元)、段义和(279万元);27名判死缓,其中有刘志祥(4434万元)、陈绍基(2959万元)、张秀发(347万元);特大窝案有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8亿元)、张曙光(20亿元)以及苏顺虎等7人。

2.《法人》杂志2012年11期载文称,2011年全国共有202例企业家犯罪,国企88例民企111例,贪腐金额人均3380万元,其中光明集团前董事长冯永明被控贪污8亿元。

3.报载称,近年发生的“豆腐渣”工程都有严重的腐败交易。比如以竹筋替代钢筋的九江长江大桥、以泥沙替代混凝土的钱江海塘工程、夺走40条人命的重庆綦江彩虹桥、新疆塔城机场和云南昆禄公等路。而河南省连续四任交通厅长(曾锦城、张昆桐、石发亮、董永安)被判重刑更是典型的钱权交易。

(二)贪腐成因

1.一般分析

一般认为贪腐成因有:①思想教育不深入;②法规制度不完善;③惩治处罚不够重;④权力制衡不充分;⑤“三公”消费不透明;⑥舆论监督不放开等等。

2.他山之石

报载香港前特首曾荫权在任四年出访40次,38次在大陆2次出国,报销公款44万港元。据说曾办的公务消费哪怕增添一把椅子也得向社会公开。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廉政口碑较好,究其原因很可能在于:一是长期形成的国情;二是法制细致完善;三是公务消费公开,官员财产公开;四是严厉惩处;五是广泛地媒体监督。

3.关键在公开

西方发达国家廉政关键在信息公开以及公开基础上的广泛监督。相比之下,我国财政预决算不透明,“三公”消费都归并在“大额专项资金”,“其他经费”以及教育、文卫、农业等项目中,甚至连个总数都没有。因为没有权威的“三公”数据,民间版本纷纷出笼。比如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字是公费出国一年3000亿元,《瞭望》周刊的数字是2004年公款吃喝3700亿元,2006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刘光复的数字是官员公车私用一年2000亿元,2013年浙江一研讨会上的数字是全国“三公”消费一年9000亿元等等。对比香港特首办增添椅子都公开,而我们“三公”消费连个总数都没有,公众监督从何而来?既然没有公众监督,贪腐得不到根治的成因就不辩自明了。

(三)贪腐危害

贪腐危害可大体概括如下几点:①引发重大事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②酿成决策失误,发生重大经济损失;③阻滞改革进程,影响市场经济发展;④损毁我党形象,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可见官员贪腐相当普遍,而长治不愈的成因很可能在于信息不透明,由此引出防腐主要思路应是信息对称。

三、信息对称的技术探索

最近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为探索这种机制,笔者在“信息技术创新--道德尴尬的解困”一文中提出“九四五一”方案。实务中要发挥其效能还需要一系列信息技术保障,而信息技术因内外审计的不同程序又有不同设计。本文提出的十种信息技术是对原文四种技术的深化。

(一)不同的审计人

信息真假,是否对称,鉴证人是审计。公司审计执行人有内审和外审两种。

1.内审审计人内审是指受公司董事会或监事会指派由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的审计。因内审置身内部能方便地采集各种财务信息进行适时核对,故属事中审计,信息能否客观对称关键在内审。

2.外审审计人外审是指公司外部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为了鉴证信息真假取信投资人,国家证券会规定上市公司的年终财务报告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二)不同的审计程序

1.内审审计程序因为内审以事中审计为主,能随时采集原始信息,其审计程序为:

2.外审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一般是年末受托对公司财务活动进行审计。外审首先接触的是财务报告,然后是账簿、凭证和物料。由此外审程序为:

(三)不同的审计方法

(三)不同的审计方法

1.内审审计方法内审核对,要么按职责例行审计,要么接受指令专项审计。内审中内审人员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所需信息,并按照数据库设计要求进行编组排序,通过核对剥离异常信息。据此内审过程如下图1所示。

图中可见,内审常用信息技术有:

①信息接受技术。即内审人员接受董事会、监事会指令进行信息核对。

②信息报告技术。即内审人员把审计结果报告给委托人。

③信息提取技术。审计中面对数不尽的原始信息,自动快速抽取所需信息。

④信息排序技术。对提取的有用信息据数据库设计从前到后快速排列。

⑤信息核对技术。对恰当排序的原始信息进行钱物、钱务对照判断信息真伪。

⑥异常信息剥离技术。把不能对号入座、钱物不符的信息分离出去。

⑦信息报警技术。当内审输入信息时,若发现有异常信息,比如成本超过定额一定比例、费用超过预算一定比例、关联方交易成交价偏离市价一定比例、经理层“三公”消费超过规定一定比例或未在现金频道披露、例外收支未经财务总监核签等等,ERP系统将亮红灯报警并不予记录。

2.外审审计方法。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首先接触的是会计报表。因此外审往往采用“倒查法”,由期末追踪到期间、由资金追踪到实物。这种追踪、倒查的技术主要有:

⑧信息分离技术。企业对外披露的都是综合信息,为钱物核对必须对全年综合数进行细化处理,把年末数分解为月份数进而每天数甚至单笔数,即信息分离技术。通过分离把全年百多条财务信息裂变为千百万笔账簿信息。

⑨信息还原技术。账簿信息仍是资金信息难于核对,为此要把账簿信息还原为记账凭证进而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是账簿记录依据,记录着业务发生的时间、原由、物料名称、用量、价格以及有关责任人。至此综合信息被分解为资金、物料两类独立的信息,实现了把物流从资金流的成功返回。

⑩信息组合技术。面对原始信息运用组合技术施以针对性组合。

当外审把资金信息返还为资金、物料和业务三种独立的信息后,由此进入内审程序,按内审技术进行钱物、钱务核对。

四、研究结论

综上论述可见,我国官员、高管腐败行为所以尚未根治,笔者认为主要成因很可能在于信息不对称。而要实现信息对称,在实业公司针对其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和生产经营过程的高度复杂,应引入ERP系统,并通过“九四十一”方案对ERP进行机制控制,使之只能生成客观对称的信息,以此遏制财务造假,根治贪腐行为。

【参考文献】

[1]柴美群,信息技术创新--道德尴尬的解困,价值工程,2011(11)

[2]柴美群,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之管见,价值工程,2011(7)

[3]杨文会、徐笑喆,阳光财务是治理贪腐的一剂猛药,管理学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