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彭松

(河北省唐县南罗庄小学,河北唐县072350)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101-01

摘要:小学习作教学历来是师生的一大难题。要突破这一难题,教师要为学生拓宽写作空间,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亲自去体验与感悟,使其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自由表达;并及时捕捉学生情感的变化,激发写作兴趣,从而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得以成功。

关键词:习作;激趣;乐说;体验;感悟

目前,我国教学设计大多仍基于对提高教学效果、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的考虑,我们的作文教学视野仍没有能够“跳出作文来教学作文”,仍死死地盯住“文字编织术”不放!丢开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目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致使学生的习作难以跳出假、大、空的怪圈,学生对习作愁眉苦脸,不感兴趣。如何让孩子们喜欢作文,让孩子们尽情地倾吐自己的心声,学会自由表达呢?

一、拓宽写作的空间

要想在习作训练上有新突破,就要打破传统的观察角度和观察方式,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宽写作新“地带”。教师应指导学生大胆选材、构思、不拘形式任意表达,锻炼他们敢写想写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广辟思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产生写作灵感。比如,当中秋节来临时,学生们都能在作文中写到月亮是团圆的象征,我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于是学生们由月亮想到了宇宙天堂,想到了神话故事,想到了海边潮汐。又如深秋的菊花,我要求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对花的形状、颜色、姿态的描写,引导学生想到菊花的实用价值,想到菊花所象征的民族气节,想到秋天的丰硕美丽等。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后,学生们开始学会用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去细致地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大脑去对社会、生活作出价值评判。

二、及时捕捉学生情感的变化,以情激趣

“一个字跳入行间,那是心理活动的呼唤,用什么词不用什么词,用它表现什么,也全系着情感的砝码。一篇文章写成了,表现什么,是赞扬是鞭笞,是说理是言情,都是异常分明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文章就是情感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情感,就有什么样的文章。”(《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作文教学心里》)但在习作教学中,仍有的教师先让学生去看一看,去做一做,然后让学生拟稿,但学生的习作还是干巴巴的,缺乏感情,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在学生获取材料时,没有及时激发、强化学生的情感,使所获得的表象没有得以凸显、丰满,所获得的信息没有得到梳理而混乱、主次不清,更没有刻上清晰的情感之印!因而出现:所写之物在眼前,却言之无物;眼前之事虽感人,却言之无情之类的似怪而不怪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习作教学活动中相机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捕捉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及时强化积极的情感,消除消极的情感,让学生带着积极而强烈的情感去写作文。如在学生享受大自然之美时,强化他们的愉悦之情;认识到家乡富裕时,强化他们的自豪之情……。然后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愉悦之情、自豪之情等去讨论、交谈、写作。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的习作有了真情实感,继而爱上作文。

三、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让他们自己去体验与感悟

传统的作文教学有着明显的缺陷,追求形式,束缚思想,反复仿写,压抑兴趣,缺乏创新,活动限制过度。孩子发挥不够,老师指挥过分,引导过头,要求太多,面面俱到,孩子无所适从,无法有自己的独特思维,不能产生个性化的语言,而总想怎么要去完成教师的任务。如果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与感悟,则既适合了孩子的好奇、求异心理,又善于变换角度,开拓思想,让孩子兴趣盎然,乐于接受,真正投入生活体验情境,自主又自由地从观察到表达。如,我指导周记,没有指定观察目标,观察方法,观察顺序,观察重点,仅仅告诉孩子们:你自己想写哪里就写哪里,怎么说就怎么写,用自己的语言,具体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在这样完成周记的过程中,孩子尽情地去玩,尽兴去找。有的悄悄来到小河边,感受小河的迷人,想象河水夏之清凉与秋之晶亮;有的三五成群走进果园,观察丰收的景象,展望家乡的未来和自己的明天;有的呼朋引伴,游览白求恩纪念馆,描忆白求恩的伟大事迹及其足迹;有的邀上亲友,登上漂流的竹排,欣赏家乡的山水……我没有料到我们这样的山村小城镇,在孩子们的眼里竟是如此迷人!由此可见,外界环境的体验撞击了孩子的创作涌动的心灵,产生了表达需要,就用自己的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极具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真情实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达到了发展语言能力的目的。

四、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乐说

说是写的基础,孩子们只有乐说,才回乐写。因此,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乐于“说”。例如,教学《司马光》时,让学生把课文中故事表演出来,学生很快地进行角色分配。可是由于课文中描写司马光的语言、神态等近乎没有,这样就给学生的表演带来了困难。于是我让学生想一想司马光在救人前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脸上的表情又会是怎样?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激活了,再全班交流说一说,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在表演的时候,学生能在表演创设的环境下,按内容的发展扮演角色,自然地锻炼了说话的能力。然后再让学生课后将这一情景用文字写出来,这样的习作就给人以“活”的感觉了。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如:带同学们到郊外春游时,我要求孩子们与小树、小草对话,然后告诉老师:你与小草说了些什么?小草对你说了什么?有的孩子说:“小草说:小朋友,我很口渴呀!”有的说:“小朋友,你别老踩着我,弄得我可疼呢!”这样,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在他们边说边笑的脸上,我看到跳动的童真。每逢节假日,我都要求学生把在假日中的某一件事记好,待到上学时说给同学们听。由于养成了习惯,孩子们都会特别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作文”教作文,立足育人的高度,让习作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段段真实的生活。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越来越喜欢写作文,越来越有的可写,我们的作文教学才得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