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县董干镇老马街小学,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663600)
摘要:落实新课标精神,在小学数学上更新教师的教学观,积极主动地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读数学教材,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读题目、审题目,培养良好的读题习惯;读方法、重质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读概念,提高数学理解能力。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数学阅读指导,注重培养数学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一、读教科书,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有很多阅读理解的问题,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数学阅读指导,注重培养数学阅读理解能力。
1、读数学课本,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与旧教材相比,不再是几个例题加上几个练习那么简单的编排,而是将知识点融合在大量的现实生活之中,学生可以通过仔细读情境图,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理解情境图所表达的意义,在这个基础上总结概括形成自己的认识,然后从中提取相关的信息以帮助解答数学问题。如旧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五册“吨的认识”的内容编排,就直接了当地介绍了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然后接下来给出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直接得出1000千克是1吨,1吨=1000千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要讲清楚这10袋大米是很重的,把这10袋大米的总重量算出来,就认识了“吨”。其次让学生读“吨”与“千克”的关系并记住。而新教材的编排是创设了“4只熊猫能同时过独木桥吗”的情境图。这样的编排比较灵活,也很接近实际的生活,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第一、先提出问题:4只熊猫能不能一只一只地过桥?学生的回答既复习了已学过的“千克”,又为学习新知识“吨”作了铺垫;第二、学生小组交流讨论“4只熊猫能不能一起过桥”这一问题,通过交流讨论后很自然地认识了“吨”及“1吨=1000千克”;第三、教师在上课前,先指导学生观察阅读情景图,学生通过阅读,会提出很多开放性的问题,为4只可爱的熊猫想出很多巧妙的过河方法,学生在课堂上也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正是数学阅读产生的良好效果。
2、读数学课外书籍和刊物,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要学好数学,单靠老师的课内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老师要有目的地安排学生阅读一些通俗易懂、有趣的课外数学书刊,加深和扩展所学的数学知识,以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资料,并收集生活中有关“时、分、秒”的资料,如学校每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还有钟表、电子表上的时间的看法,在上学的时候,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在实际生活中1小时、1分钟、1秒钟能做些什么?教师恰当地融入这些丰富的资料,学生不但学到了“时、分、秒”的所有知识,还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正是数学课外阅读产生的良好效果。
二、认真读题目,认真审题,培养良好的读题习惯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作好铺垫。
1、多读几遍题目,读懂题意,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在九义人教版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的练习中有这样两道题:①、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向而行,3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②、学校买50套桌椅,一共用去6250元,已知每张桌子75元,每把椅子多少元?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两道题,却有很多不注意读题目的学生做错了。后来,我引导了第①题中的相向而行和相遇之词;又引导了第②题中的套、桌椅之词,让他们读题目,读了多遍之后,原本不理解的学生豁然开朗了。数学语言具有精确性和抽象性,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进行大量的逻辑推理,还要理解阅读材料中每个术语和符号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他们之间的数学逻辑关系,最后达到正确的理解,从而解决数学问题。
2、除了多读,还要细读,弄清题意,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数学语言的逻辑性、关键性很强,每一个字都决定着这个题目中各种条件之间的关系,决定着整道题的思路,所以教师指导学生读题的方法很重要。在指导学生读题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的关键词语,重要数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弄清题意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题意,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要求不宜过高,时间一长,学生读题的能力也就会提高。例如在列式计算中常出现这样的题:(1)、820减去0.5除140的商,差是多少?算式是820-140&pide;0.5;(2)、820减去0.5除以140,差是多少?算式是820-0.5&pide;140。这两道题中,只是多了一个“以”字,却是截然不同的结果。因此要求学生读题时,一定要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弄清题意,不出差错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三、引导读的方法,重视读的质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用精炼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结果的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应当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有条理地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尽量多的学生在数学上有“说”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新教材100以内的加法中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先让学生边摆小棒边说出自己的算法,再指导学生叙述自己的计算过程,要求语言简练,表达清楚。
四、读概念、提高数学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数学有很多概念,有的是描述型的概念,如线段、射线、小数等;有的是感知型的概念,如圆的概念;有的是定义型的概念,如约数、倍数等。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概念?
阅旧读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到了中高年级,许多新概念可以通过联系相关的旧概念进行对比阅读,如“质数与合数”。由于质数、合数是通过约数的个数来划分的,在教学时可以从复习约数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找出1、2、8、10、11、12、15、17、21、23、的所有约数,再引导学生阅读比较:他们各有几个约数?你能给出一个分类标准,把这些数分分类吗?从而为引出质数、合数做好铺垫。又如“乘法”的概念,可以从“加法”的概念中读出来。双如在公约数与公倍数的概念中,添上“最大”、“最小”的限制,就可以进一步理解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对教师而言,应该是一种意识,一种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意识,而不是一种形式,它应当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数学阅读既可以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使数学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参考文献
[1]《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7年第7、8期第43页—44页尹建强著,云南教育报刊社出版.
[2]《课程教材教研》2004年第10期第11页—12页周汝艳著,云南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出版.
[3]《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6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