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轶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摘要:总结了张积家教授关于民族文字和民族亲属词方面的研究,对文献中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进行概括归纳,进一步讨论已有研究的贡献和启示,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字:民族文字,民族亲属词
1.对民族文字的研究
据统计,各民族现行文字共有40种(金京植,2010)。不同民族的文字不仅在书写形式上各有不同,比如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是从右往左书写;蒙古文、锡伯文是从上往下书写,行序从左往右。民族文字在字音字形上、发展演变上均有不同,这些不同之处能够折射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人群的语言认知特点(谢书书,张积家,2012)。
张积家教授对民族文字的研究,集中在纳西东巴文的性质和对儿童学习的影响上。因为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似于原始图画记事文字,在造字法上却与汉字有许多相似之处(谢书书,张积家,2012)。对其的相关研究采用行为研究、眼动、词义感情色彩判断、命名任务、真假字判断和命题产生法等实验方法,考察了东巴文的义、音、形和整体的加工特点(张积家等,2007;张积家等,2015;谢书书等,2014;和秀梅,张积家,2016);采用任务分离范式,考察了结合东巴文学习对幼儿学习汉字的影响,因为东巴文的象形和表意性质,与幼儿的认知特点有关,东巴文在对幼儿学习汉字字形记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张积家等,2014;王娟等,2013)。
2.对民族亲属词的研究
在每种语言中,都有表征亲属关系的词,即亲属词。亲属词是亲属关系的反映,蕴含着丰富的遗传、婚姻、社会和文化的信息。所以,亲属词便成为文化人类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肖二平等,2012)。
在张积家教授对亲属关系和亲属词的研究中,可以细分为:1)对亲属词概念结构的维度分类,多采用自由分类法和多维标度法,分析不同民族对亲属词概念结构的维度分类;2)情境激活,例如遗产继承情境和物质帮助情境,考察亲属关系如何;3)空间隐喻,用不同空间呈现,考察文化图式对亲属词语加工的影响;4)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考察高中生的家庭亲密度。在对摩梭族、纳西族、傣族、彝族、白族、羌族等民族亲属词的研究发现:汉语亲属词概念结构有“亲属的亲密程度”和“姻亲/非姻亲”两维度(张积家,陈俊,2004);傣族亲属词概念结构两个维度是婚前和婚后的亲属亲密程度,以核心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傣族对核心家庭成员的格外重视(张积家等,2010);彝族和白族亲属词包括“亲属关系的性质”和“性别”两个维度,彝族人至今仍然保留着“男尊女卑”的性别观,集中表现为对于男性亲属和父系亲属的偏爱;受母系传统文化的影响,白族人形成了“重男不轻女”的性别观。许多民族均重视舅舅在亲属关系中的地位,体现了舅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王娟等,2012)。
可见,亲属词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有关社会组织的信息(童恩正,1998)。当个体使用亲属词时,隐含着由亲属关系要求的不同态度。所以在不同语言的亲属词中,粗略地看出不同民族家庭和婚姻制度发展演变轨迹(张积家,和秀梅,2004)。对不同民族亲属词概念结构的分类和解释,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在文化和社会家庭制度、社会风俗、语言上的差异。
3.启示
正如罗常培先生所说:“咱们应该认识研究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要性…从学术上看,少数民族语言里存在着许多过去文化的“累计的基层”,便于咱们应用古生物学的分析方法去认识社会发展的程序…”(罗常培,1950)。对于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研究,不仅可以参照双语的实验研究,还可以结合心理语言学和文化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儿童语言的习得、人们理解和产出语言的心理过程进行探讨,对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使用语言的特点结合文化、社会制度、风俗对其演变过程进行考察,以得到系统的脉络。
在现有的文献中,实验被试是学习了少数民族语言6年以上,平均年龄30岁或是幼儿,还未有研究对学习民族文字的青少年进行探讨。并且儿童需要记住大量的词、短语和句子,而且还要使用演绎和归纳的方法来分析词和句子,形成语法规则和交际策略(Danny,Natalia,2007),而在青少年阶段是否存在学习民族文字或双言和学习汉语之间的差异,需进一步探讨。
现在对亲属体系的研究大多采用对亲属词的自由分类,因为亲属词和亲属关系类型是属于不同类型的概念,亲属关系类型属于客观范畴,它由出生或婚姻等客观事实决定;亲属词则属于主观范畴,它由人类文化决定(张积家,和秀梅,2004)。费孝通先生认为:亲属是从生育和婚姻生发出来的社会关系。它和生物性的血统关系是不尽相同…我们要分析亲属范围的构成,应当以家庭这三角结构为起点,去追寻亲属关系扩展的社会因素。同时费孝通先生提到:亲属体系中有四个层次…因生活的需要分出亲疏,形成一个亲属范围。更因亲疏的程度分为若干基本类别。有些社会中,家外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亲属的基本类别可以只限于家内(费孝通,1999)。是否意味着即便归于一类的亲属词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在不同情境中亲属词和亲属称谓的分类是否会有不同,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内交往程度是否会影响到对亲属词和亲属称谓的分类,也应当是考虑的因素,是否可以考虑采用情境结合实验,考察在不同情境下,不同年龄的民族在亲属关系上的差异。对亲属体系的考察不应只限于从文化和社会制度出发的静态研究,也应该考虑动态的因素。
参考文献
和秀梅&张积家.(2016).从东巴文与图片、汉字的分类比较看东巴文的性质——来自行为和眼动研究的证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5-95.
肖二平,张积家,王娟&林娜.(2010).摩梭人亲属词的概念结构——兼与汉族、纳西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比较.心理学报,42(10),955-969.
谢书书,张积家,岑月婷&周宇婷.(2014).从认知角度探查纳西东巴文的性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43-51.
王娟,张积家,刘翔,肖二平,和秀梅&卢大克.(2012).彝族人、白族人的亲属词概念结构——兼与摩梭人的亲属词概念结构比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5-54.
张积家&陈俊.(2004).汉语亲属词概念结构再探.语言科学,3(1),7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