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永安小学233100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创造悬念,可以调动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强烈愿望。具体包括兴奋地“怀疑”、巧妙地“提问”、故意设置“错误”、探究“改变”、预留“味道”等方法,犹抱琵琶半遮面,忽隐忽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关键词:悬念怀疑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自惊,疑自疑”,学生的思维交汇处活跃在怀疑之中。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好奇心强,对问题认知设置悬念,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知识被一层神秘的色彩所覆盖,使学生处于一种“心不达、口不言不达”的不平衡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结合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设置小学数学悬念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刺激“怀疑”
“从思考中学习,从怀疑中思考”,怀疑可能在心理上混淆,产生认知冲突,然后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例如,在教授体积的意义时,巧妙地利用“阿基米德和王冠的故事”:相传叙拉古赫农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假,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请阿基米德来检验。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当人进入时,水会充满甚至溢出,是什么原因?正如学生们正在努力思考一样,老师会热情地及时地介绍新课程,并鼓励学生将它们进行比较,看看谁能在学到新课程后正确解释这种现象。通过这种方式,通过“可疑性”,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立即将学生推向了积极探索的位置。
二、聪明的“问题”
一个恰当而有趣的问题会引发学生的思潮。因此,在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精心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授“圆”的理解时,我问了以下问题:40个小朋友作套圈游戏,比一比谁先套进。在下面这几种站法中,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生1:我们喜欢在这条线上一个一个轮流套圈。
师:要是全部站上去排成一排再套圈,这样可以吗?
生2:这样的话,有远有近,好象不公平?
师:大家同意吗?那么,怎样才是公平的呢?
生2:我们还是站成圆形比较公平。
师(追问):为什么呢?
生3:这样站的话,我们大家不仅可以轮流套圈,而且我们每个人到靶子的距离是一样的,比较公平。
师:那么大家认为,套圈的靶子应该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呢?
生3:圆形的中心……
思考:学生在教师提供的问题中,针对设定的几个方案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激活了学生原本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孰是孰非的判断中,还算比较集中地形成了共识──圆形站法比较公平,基本达到了创设问题的目的。只是感觉这个问题的创设仅仅激活了学生对圆的一种原有认知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的激发。
三、呈现“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要收集、整理学生容易产生、不易察觉的一些错误的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在正确与错误之间产生矛盾和悬念,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克服错误的心态。
例如,在教学中混合运算时,我提出了一个容易出错的复习问题:6×6&pide;6×6。很多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结果是1。错误的原因是学生直观地看到了两个问题的划分,忽略了计算顺序。计算结果为36的学生也很少。这两种情况在我的预料中发生。我把两个计算结果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讨论两个计算中哪一个是正确的。有人说第一个答案是正确的,有人说第二个答案是正确的。学生们都很情绪化,很感兴趣。我引入了一个新的“疑问”:哪种解决方案是正确的?当我们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后,我们就知道了答案。然后我开始学习新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好。实践证明,设计一些容易出错的问题,表现错误,创造“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主动性。
四、探究“改变”
寻求“改变”意味着对教学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寻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始终感到新鲜有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问题后,提出了两个条件:六(3)班有30个男生和24个女生。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1.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2.男生占总人数的多少?3.女生占总人数的多少?4.女同学是男同学的百分之几?5.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6.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这种转变使学生再次陷入对问题的探索中,这种寻求“改变”的方式在创造学生发散思维和发挥学生思维潜能方面发挥着作用。
五、预留“风味”
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结束。“学会多疑”,有疑问,需要知识“学习”。如果充分利用课本的“新”、“奇”、“特”三个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课堂教学“可能性”之后,老师可以讲述“生与死”的故事:从前有个昏庸无道的国王,心狠手辣,想把一个被冤屈的“犯人”置于死地。表面上说,让犯人抓阄,两张纸条,一张纸上写“生”,另一张纸写“死”。国王私下里命令属下都写了“死”字,国王暗暗“欢喜”,欲除之而后快。可是这个“犯人”,一个惊人的动作,马上让国王“失望了”,神奇地解救了自己。同学们,你知道他做了什么吗?老师设置了悬念:我们将在下一课中解开这个谜。这样,既创造了悬念,又揭示了矛盾,使学生有了在掌握本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识的愿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悬念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彦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悬念设置[J].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2)。
[2]孙国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5,(25):30。